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1659名乡镇干部兼任村官领跑新农村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8-25 10:24

“和以往的驻村干部不同,责任很明确,压力也大。从农校毕业后,过去在机关和领导接触多,现在和群众接触多。面对群众要求致富的愿望,我不能让干部群众失望,让党委失望。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七月流火,在华阴市冯东村沸腾的早熟葡萄大棚建设工地,华西镇的纪检书记蔡军莹显得格外兴奋。他的一席话,道出了所有兼任农村
党支部书记的乡镇领导干部的心声。截至目前,渭南市有1659名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兼任所属乡镇三、四类行政村的第一支部书记或书记,他们先后为村上争取大小民生项目1854个,完成投资突破一亿元,实实在在的成为当地农民科学致富、和谐发展的领跑人。
   渭南市现有3200多个行政村,按省上“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的考核指标,渭南至少有60%以上的村子需要帮扶。为此,渭南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两突出一增强”(突出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村级党组织引领科学发展、富裕群众、促进和谐的能力)的工作思路,要求乡镇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兼任所属乡镇三、四类行政村的党组织第一支部书记或书记,提高农村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汉寨村,是白水尧禾镇最大的村子。今年4月,尧禾镇党委书记李军民兼任汉寨村的第一书记后,在两个月里召开了三次党员大会,对村上的主要干部每周谈一次话。集中分析汉寨村发展缓慢、群众观念落后的原因。利用其他乡镇发展的典型事例,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在汉寨村当了20多年书记的景东财对记者说:“过去,我们都是老一套。现在李书记把火烧起来了,村干部一年不干两件事,就觉得没意义。路好了,灯亮了,群众精神面貌也好了。赌博的少了,要求致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了。”
   过去,由于宗族势力等原因,很多农村干部搞派别、弄矛盾,根本无心谋发展。有的村级党组织长期无力统筹、推进农村工作,干群矛盾突出,加上去年换届,不少村干部都是新手,不能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圪台村地处白水河沟道,交通不便,收入偏低,是白水县城关镇最困难的村子。35户群众住的,全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土窑洞。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村子需要异地搬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4年里,群众连续40多次到各级上访,政府的公信力直接受到拷问。城关镇党委书记左俊到任不久,就兼任了圪台村的第一书记。进村43天里,他就群众的异地搬迁召开了14次协调会,6次现场办公会,日前已通过土地部门,在县城不远的郭砭村为圪台村购买了12亩宅基地,解决了首批24户群众异地搬迁难题。同时,城关镇还投资30多万元,专门解决圪台新村的水、电、路问题。
   华西镇地处三门峡泄洪区,是渭南市为数不多的移民乡镇。也是国务院体改中心批准的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华西镇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以薄菏为主的药材和大棚西瓜种植已成为该镇支柱产业。华西镇党委书记姜移楼介绍说,今年市上提出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兼任三、四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切实提高农村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后,华西镇就及时选派了5名镇领导,兼任东阳、北洛等5个没有主导产业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并提出了“壮大特色产业,确保群众增收”的目标。同时,在这5个村继续推行“党委抓产业,支部抓基地,党员抓特色”的工作思路。进村兼职的乡镇领导主要抓了五件事:一是抓观念;二是定规划;三是找难点;四是调产业;五是跑项目。截至目前,5个村从省土地、水利、移民等部门争取资金290多万元;其中,已整修生产路、进村路、硬化绿化巷27000米;打井11眼,整修灌溉渠7000米;已推广、发展种植红提葡萄600亩,优质莲菜500亩。计划年内种植、发展新品辣椒300亩,杂果面积200亩,大棚蔬菜100棚,大棚葡萄100棚,设施养1000只。同时良坊、冯东两个村,还计划投资65万元改建、建设村办公大楼,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广场。(陕西日报 记者  王忠杰  通讯员  王旺山)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