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内干群促膝而谈,村头巷尾文艺演出笑声不断,蔬菜大棚里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生产,养殖基地种养专家巧授 “致富经典”……金秋十月,在渭南市广袤农村涌动着党员干部服务“三农”的热潮。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刚刚铺开,渭南市在全市12个县市、159个乡镇和10个街道、社区的3083名机关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访千家万户、访困难群体、访先进模范、访学校教师、访医院医生、访“两新”组织法人的“六访”活动。通过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为了找准工作方向,把服务做到农民的心坎上,渭南市组织1659名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兼任三四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书记,选派3083名县乡机关干部驻村工作,这些干部深入乡间,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慰问、发放调查问卷、记“民情日记”等形式,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摸清群众的所思所盼。
广大机关干部根据群众的所思所盼,开展了各种富有成效的帮扶活动。有的乡镇干部结合所包村实际,开展访小康户、产业户,问致富经验;访老干部、老党员,问发展良策;访上访户、意见户,问存在问题;访困难户、低保户,问民生问题;访返乡农民工、流动党员家属,问就业现状,蹲下身子听民意,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吸引力。有的乡镇组建了“政策宣传、技能培训、资金扶持、文化卫生”4个服务队,开展下基层助学帮扶活动。这些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助冬种、传技术,帮助农民调结构、选项目。有的不但将农业技术知识带给了广大群众,同时,他们还把党的理论政策带给基层群众,编发了《科学发展观简明读本》、《科学发展观200问》、《科学发展观口袋书》等便于携带的小册子,帮助基层党员干部扫除“政策盲点”。许多大学生村官还编排了小品、相声、三句半等文艺作品,将科学发展观知识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到广大基层群众之中,使学习实践活动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通过各种形式,从“坐等问题找上门”到“主动上门听民意”,工作方式的转变打开了一个个干群交心的“窗口”。截至10月底,先后健全基层党组织13个,调整党组织设置12个,调整充实党组织班子成员165名,共收集社情民意2420条,梳理出影响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220个,帮助群众解决热难点问题1343件。(陕西日报 记者 齐小英 通讯员 刘绪斌 李小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