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0日,渭南城建实现了一次华丽大变身。当日,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市长徐新荣从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鉴定团团长习红手中接受了“渭南创国卫通过省级考核鉴定书”,标志着渭南创国卫进程进入攻坚冲刺阶段。
精心绘制发展“路线图”
2008年5月7日,渭南接过了“省级卫生城市”的奖牌。也就在这一天,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庄严宣布:再用两年时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从这一刻起,渭南祭起了创国卫的这面大旗。
渭南市将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三创活动捆绑推进,提出了“一城三创”的创建模式。同时,明确创建的终极目的不在于能否挂牌,而在于是否真正提升城市建设的水平。藉此,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在全力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关中东部新兴工业城市、秦晋豫商贸物流中心”的基础上,把中心城市定位为“关中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文明城市”。
从“创省卫”到“创国卫”,从“环保模范城”到“园林生态城”,从“关中东部新兴工业城”到“关中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文明城”,渭南城市建设的“路线图”就这样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明晰。
创新才有出路
结合城市建设实际,渭南市合理布局了以朝阳公园、沋河城区段改造、南塬绿化、城区景观长廊、绿地广场、燃煤锅炉改造、城中村改造等22项重点工程为代表的1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以民生为本,涵盖了创建目标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对于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十分重要。为了破解资金瓶颈,渭南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拓宽融资渠道,推动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最近,细心的市民发现,在渭南城区前进路中段原体育局的那片废墟上,一个占地达两万平方米的运动场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市民张先生对此激动不已:“我家就在附近,明年运动场建成后我每天锻炼再也不用‘窝’在自家的阳台上了。”这个让市民告别“蜗居锻炼”历史的运动场就是渭南吸引民营企业信达地产公司斥资上千万元建设的。位于东风大街东段双元大厦二楼的上好佳小吃城,这里以前曾经营过服装、百货,创国卫活动开展后,他们通过民间渠道融资数百万元,建成了汇聚各地名吃的上好佳小吃城,解决了这一商业繁华地段缺少配套餐饮的问题。
在财政性支出项目上,渭南采取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行招投标制,既节约了成本,减少了财政压力,又有效预防了腐败。
南塬绿化一直是渭南城市生态治理的难点,也是加快城市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和塬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点工程,被市委、市政府列入“三创”活动的重点工程。据测算,按照机关植树的模式,南塬绿化建设周期至少在五年以上,共需资金6000万元。为此,渭南市果断决策,采取招投标制,加快南塬绿化。他们对27个作业区的15个标段进行公开招标,确定11家具有三级以上绿化资质的绿化公司承担南塬绿化任务。经过去秋今春的实施,共栽植大规格侧柏、油松、中槐、女贞苗木20万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此举,共节约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同时,为大树进城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合力,成就辉煌的业绩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渭南城市建设过程中,这句俚语得到了全新演绎和诠释。那就是,合力改变形象,合力成就业绩,合力促进发展。
渭南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有一个持续关注、支持城市建设的领导集体。梁凤民书记亲自过问 《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决定》的起草,经常轻车减从,对城市建设进行暗访。市长徐新荣对城市建设更是“偏爱有加”,今年12月3日和4日,他连续两天暗访检查市区重点城建项目和绿化工作,要求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安置小区建设,引导更多的群众支持城市、参与城市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建设环境。
拆迁是城市建设的“肠梗阻”。渭南各级各部门牺牲自身利益,为城市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朝阳大街东段拓宽时,渭南日报社门口的一座两层楼房被划在了红线之内。对于办公场所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渭南日报社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然而,报社从“三创”大局出发,在外临时租房子办公,配合有关单位仅用了十多天便完成了拆迁任务。市体育局的办公楼位于信达运动场的规划区内,局领导说:“好在还是建造运动场,拆!”。市委和临渭区委机关也率先拆除了临街的几十余间门店,为民主路拆迁改造起到了示范作用。
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展现了新时期渭南人的风采。今年6月,国家重点工程——郑西(郑州到西安)高速铁路渭南火车站广场即将开工建设。该工程需在两个月内对临渭区双王办许村194座宅院、236户、780口人实施整体拆迁。许多人原以为会阻力重重,但许村的群众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他们是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二组村民许海星整齐漂亮的小院子盖起来还没住几年就要被拆掉。摸着自家院子里的一砖一瓦,许海星一次又一次哽咽,实在是舍不得自己的家啊!但他最终还是签了拆迁协议,他明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他做出这样的牺牲。
正是各部门的身体力行,正是市民的无私奉献、热情参与,渭南这个曾经的“大堡子”实现了精彩转身,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靓”,越来越“美”!
美丽家园不是梦
眼下已是隆冬,但位于渭南城东的沋河公园草坪上的三叶草依然葱绿如茵。河面上的三道橡胶坝拦出三个平静的湖面,不时有鸟儿飞过水面。亲水平台上三三两两的市民一边欣赏着湖光水色,一边逗弄着灵动如梭的金鱼。这是12月15日下午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的情景。
已有百年历史的沋河纵贯渭南城区,居民对污染状况反映强烈。历史上渭南市也曾多次酝酿治理,皆因投资大、拆迁难度大而搁置。2008年5月,渭南全面启动沋河综合治理工程,先期投资10多亿元,一期工程已于9月底完工,50个排污口全部截污,清澈的河水蜿蜒而下,拦河建坝的水面与滨河大道、西潼高速交相辉映,防洪标准也从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随着沋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其开发价值骤然提升,鳞次栉比的高楼在河道两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与沋河公园东西呼应的朝阳公园,位于金水路以西,杜化路以东,南起华山大街,北至朝阳大街,总占地面积约285亩,公园建设用地209亩,开发用地76亩,项目总投资3亿元,公园建设投资5000万元。今年10月1日,朝阳公园在广大市民的翘首期盼中顺利落成。
随着朝阳大街东段拓宽、东风大街中段改造、杜化路中段建成通车等一大批道路建设项目的相继竣工和投用,渭南的城市道路通畅率大大提高;随着南塬绿化、渭清路高压长廊绿化、银杏苑区间绿化带建设、渭通广场绿化等工程的实施,“生态渭南”已初具雏形;随着国贸大酒店、恒基商业中心、联通营业大楼等107家临街单位楼体亮化工程的实施,渭南的夜晚将更加绚丽多姿、霓虹幻彩……
精彩不断的渭南,明天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陕西日报 通讯员 杨建秦 刘玉陆 陈治中 记者 王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