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秦东大地气象新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2-26 07:23

虎年春节后的渭南,春意盎然,到处呈现着欣欣向荣的建设新气象。2月21日上午,总投资19.38亿元的18个项目在渭南城区集中开工。
     在徐兰高铁郑西段渭南北站南广场项目建设现场,渭南市城投公司总经理朱忠孝正与建设者们进行着站前广场的紧张施工。就在10多天前,郑西高速铁路正式运营,居于亚洲第一的高速铁路空中车站的渭南北站,为渭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渭南架起了一座桥梁。

抵寒流挺立前行

2009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挑战和遇到的困难,渭南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先后安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60个,总投资1140亿元,较上年增长211%;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10亿元,增长14.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增长1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强力推进“亿元产业”工程,帮助133户企业争取贴息6442万元,落实流动资金30多亿元,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690亿元,增长18%;全年争取扩大内需各类项目建设资金22.5亿元,居于全省前列;全市国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创造了3个全省第一;渭蒲、西潼两条高速比翼齐飞,郑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使渭南成为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唯一通高速铁路列车的地级城市;36个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70.9亿元,年投资44.4亿元,全面完成年度任务。这些重点项目的全面开工建设,必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渭南科学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诚心招“凤凰”

2009年,渭南市相继入选“2009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和“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与深圳、青岛、昆明、南宁等知名城市比肩。目前,在渭南市投资的浙商企业已达100多家,在渭南经商生活的浙江人士已逾万人。
     随着开放开发的不断深入,渭南市加大了环境建设力度,出台了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市委书记梁凤民说:“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于服务质量,一定要把投资环境当作生命线工程来抓,要在全市上下形成一种尊重企业家、善待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良好风气,政府要为企业家当好服务员、导航员、安全员,使他们安心创业、大胆干事。”在新引进项目的落实上,渭南各县(市、区),全部实行了领导干部和重点部门包联项目制度,向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招商企业派驻特派员,明确和公开了包联部门和领导的职责及联系方式,适时召开现场会,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了企业遇事有人管,特事不过夜。各级各部门还围绕转变职能、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全面推行和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实施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效能投诉制、政务公开制、执法责任制等八项制度,大力规范服务程序,并开展了公路“三乱”治理活动。同时,连续六年向重点项目和企业派驻特派员2200余人次,帮助企业和项目解决难题,为企业和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随着知名企业的不断引进、重大项目的陆续落户,渭南逐渐成为各地客商看好的一片投资热土,正在吸引着各地客商前来栖息。2009年,渭南各县(市、区)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63个,合同引资510.14亿元,实现到位资金148.21亿元,是2008年的2.3倍。

新目标、新举措、新气象

2009年,渭南负重奋进,实现了历史性的辉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2010年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比上年增加260亿元,而且只能超不能少。这又是一个前人所不敢及的数字。
     新年收假第一天,该市就召开千人干部大会,市委书记梁凤民在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要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陕西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牢牢把握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全力抓好招商引资,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市委、市政府也明确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抓住关键,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一是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推动全市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良性轨道。二是在推进重大项目、努力扩大投资上下功夫,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的难得机遇,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三是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下功夫,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置产、创业,最大限度地聚集城市人气,推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四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五是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下功夫,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合作共赢。六是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上求突破,着力打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七是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求突破,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加快实施地质灾害村组的整体搬迁、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工作,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八是要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要敢于和善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方法,直面矛盾、迎接挑战,充分调动全市上下的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发展的途径和领域。(陕西日报  通讯员  杨建秦  刘玉陆  记者  王忠杰)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