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2009年十大民生工程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3-16 06:25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令540多万渭南人为之振奋的一年!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民生工程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再次投入43.8 亿元,实施2009年民生十大工程。从教育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扶贫开发和移民扶持、平安建设,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如今, 庄严的承诺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十大民生工程”件件落实,诸多民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老百姓渐渐过上了病有所医、居有所住,出门方便路、居家晓天下、生活有保障的好日子。

开拓平台促就业

“在外打工不如在家养鸡。一棚鸡一万只,除过折损我还能收入18000元。我一年养4槽,就是7万多元。这多亏政府的好政策。”谈起自己的致富路,富平县到贤镇庄镇村刘美茹乐得合不拢嘴。

刘美茹也曾怀揣致富梦南下打工,由于没有知识、没有技术,收入一直不高,全球金融危机后,工厂裁员,她只能回家。当了解到政府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后,她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建养鸡场。随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刘美茹筹资30多万元建起养鸡场,通过发展肉鸡养殖,步入致富快车道。

像刘美茹这样,通过创业走上致富路的为数不少。去年,针对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农民工返乡潮问题,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农民创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为农民创业提供平台,而且简化审批手续,实行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技术支持、免费培训等“绿色通道”。

一年多来,全市农民创业园区总面积达2700亩,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亿元,建成路网26公里,有487户企业建成投产,完成产值4.7亿元,带动就业14788余人,创经济收入7602万元。

此外,为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我市各级各部门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创业、动员创业、鼓励创业,在全市形成了广泛的创业共识,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快速进展。全市回乡创业人数达到1.5万人,创办经济实体8478个,带动就业8.5万人,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同时,全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亿元,直接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5200户,带动就业3.2万人。

不仅如此,我市还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开展多种培训,走出了一条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路子;组织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大型系列招聘会200余场(次)为农民工找岗位;按照“技能化培训、品牌化输出、组织化转移、一体化服务” 四位一体的转移就业模式,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去年,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达到112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45.7万人,就业前培训42.8万人,开展职业培训45835人,职业介绍13824人。

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全市去年城镇新增就业7205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774人,其中困难群体就业72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达到控制在4%以下的目标任务要求,各项就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安居工程惠百姓

居有其所一直是低收入家庭的一个梦想。这一年,富平峪岭乡岳白村村民李铁良埋藏在心底的梦实现了!

春节前,李铁良一家人欢天喜地搬进了安居工程帮扶下建起的新房,感受到了在新房过新年的幸福滋味。

李铁良是此次安居工程的受益者之一,他家里有5口人,生活过得比较清贫,以前住在沟畔边,每次遇到下雨就会发生滑坡。相关部门在核查了他的实际情况后,认定是地质灾害区,并给他提供了1万元建房资金,他自己再筹集了5万元,建起了这座新房。李铁良开心地说,现在安居房成了我的安心房,党对我们的关心让我现在生活也有奔头了,我准备自己种植一些经济林木,因地制宜,种花椒、养些猪羊,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李铁良的感受,可以说是我市享受减灾安居工程农民们的共同心声,他们用抑制不住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民安居工程,已成为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现如今,走在我市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在减灾安居工程的推动下,农村的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据了解,去年我市住房保障工程完成投资41906万元,占年度任务30779万元的136%。主要项目工程进展情况为:廉租住房建设完成建设任务24.7万平方米,4874套,完成投资18635万元;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建设任务315130平方米,3218套,完成投资21701万元;农民安居工程完成了8878人的建房工作,超额完成任务。

我市城乡社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29个城市社区服务建设项目总投资584万元,主体已全部完工,内外粉饰即将结束。170个农村社区服务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已下拨到位,项目单位已全部完成图纸设计、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有50%的项目已开工建设,今年将按要求全面完成任务。

八方民声赞民生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各级各部门的艰苦努力,换来了百姓生活的改善,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据统计:去年全市争取中省各类教育资金70266万元,2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全面完成,49所学校生活设施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城区新建的三所学校如期建成开学,216350名学生享受 “蛋奶工程”; 99所乡镇卫生院、55个村卫生室及37个乡镇中心计生服务站已全部竣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54.1万人(其中大学生参保15835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达89378人,享受待遇3万人,全年全市共为8000人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4000万元,累计发放养老金11.3亿元,为13.8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6343万元;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22000口,完成投资8800万元;安全饮水项目完成投资19700万元,解决了3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县乡公路完成448.78公里,通村公路完成1050公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已全部竣工;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6个已全面建成……

数字似乎抽象,百姓从中得到的实惠却实实在在。

去年,临渭区阎村镇初级中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栋教学楼拔地而起,标准化实验室建成使用,道路、操场全部硬化,但最让学生们开心的是,他们享受到了“蛋奶工程”带来的实惠,“自己只掏一点钱,每天都能吃到一个鸡蛋喝到一包奶,‘蛋奶工程’太好了!”该校初三学生郭永利和张雪激动地说。

去年因脑出血入院治疗的临渭区桥南镇杨槐村农民张武军,近日激动得对记者讲:“从办理出院到医院结算窗口审核,不到半小时就领到了5700多元补偿款,这是我住院治疗全部费用的三分之一多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正减轻了我的看病负担!”

家住临渭区固市镇的王大爷吃完早饭,在家门口坐上公交车进城串亲戚,到中午时还能赶回家里吃午饭。他说:“如今村里修了平展展的水泥路,公交车开到了咱家门口,交通很方便啊,俺这老汉赶上好日子了!”

临渭区阎村镇李庄村支书陈江潮告诉记者,自去年村里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场以后,村里的年轻人空闲的时候不上网也不打麻将了,都聚到一起打起了篮球,活动锻炼身体的同时,大家还可以交流一下致富的经验。李庄村的喜事还不止这些,村卫生室建好了小病不用出村了,通村路修成了出门方便了,自来水通到锅灶不用出去挑水了……村民们感慨道:“赶上了好政策,咱农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舒服,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地处临渭区山区石堤峪68岁的车治龙老汉,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形象的将民生工程概括为“上学不交费,退耕有实惠,农资有补兑,看病报药费,计生有奖励,年轻享福利,老来不遭罪”。

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工程为百姓带来实惠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一切,都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坚守“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紧紧将民生工程抓在手上,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力量,克服一切困难,以超常规手段加以推进。一笔笔真金白银,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一项项民生工程,让百姓在这极普通的一年里日子越过越红火。新的一年里,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民生工程的曙光一定会更多地照耀在老百姓的身上!(渭南日报 见习记者 徐 杰 记者 刘 娜)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