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官道乡武赵村的大部分土地很久以前还是滩涂,河堤决口时一片汪洋。2000年,山东沾化冬枣落户到此,以后每年10月份,村里来往客商摩肩接踵,路边鲜果堆集如山。2008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441元,其中枣业人均纯收入9500元。“盖小洋楼,用煤气灶,吃自来水,装太阳能,还有些人买上了私家车……政府引导我们种冬枣,让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刘新法激动地说。
近年来,渭南市创新思路、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产业集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现代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一村一品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农业增收的主渠道。尤其是通过发展块状、链状、网状三大结构型农业,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真正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子。渭南农民的钱袋子快速鼓了起来: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10元,比上年增长18%。2008年达2976元,增长23.5%,高出全省平均增幅4.9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3589元,十多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增幅达到20.6%,位居全省第二;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村14个,上5000元的村767个;全市10万人实现脱贫任务。
“块状”结构打造农业品牌
“以调优果菜、调强畜牧、调特观光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帮助农民发展一村一品,走特色致富之路。”2007年,渭南市提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
为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市级每年列支500万元,各县(市、区)每年列支不低于100万元。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支持畜牧业发展,不断增强一村一品发展后劲。此外,该市把一村一品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工作紧密结合,把培育科技示范户、组建科技服务队(团)、组织各类现场会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措施,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建成村级农业信息综合示范站点332个,农业信息使用用户达到60万户。建立百户龙头企业与百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结对制度,拉动了示范村主导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一县一业示范县、57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和35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从事主导产业人数150多万人,示范村农民人居纯收入突破4000元,基本形成了以华县、大荔等为主的瓜菜产业带;以白水、澄城、韩城为主的特色果业产业带;以富平、澄城、临渭区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带。
刚刚过去的一年,渭南农业农村工作亮点纷呈,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效益双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水果新增面积21万亩,总面积达到222万亩、总产230万吨,产值接近48亿元。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7万亩,蔬菜总面积达到127万亩,总产可达280万吨,总产值35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45亿元,实现20%的高速增长。林特产业新植核桃、柿子等经济林14万亩,育苗2.2万亩,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31.5万亩,林特产业增加值16亿元。
“链状”结构拉动产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渭南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为载体,通过本土企业扶持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8家,较2008年的235家增加了31.1%。其中昌盛、宏达等10家被列为省级企业,石羊等两家晋升为国家级企业。目前龙头企业活跃在渭南的经济领域,承载着开拓市场、提升产业、富足地方的重任,仅2008年一年涉农龙头企业就采购农产品45.4万吨,加工农产品43万吨,总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2009年,渭南进一步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运行监测和协调信贷,龙头企业发展更是生机盎然;白水昌盛集团、宏达集团依托白水苹果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苹果的收购、储存、包装、加工、销售,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增产增收;韩城市金太阳花椒油脂公司,吸收沈阳投资300万元,建立了全国一流的花椒油、花椒粉、花椒芽菜、花椒酱系列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当地农民在新城、盘龙、独泉几个乡镇发展花椒及花椒芽菜生产,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新的路子;富平县陕富面业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量达40万吨,影响和带动了雪松面粉、宏达面业等企业的迅速建成,进而在县域内催生了良种应用、植保、农机、服务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稳固了富平75万亩优质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打造了富平面粉品牌……
如今,这些龙头企业遍及全市各个县区,包括种粮棉油76家、果业63家、经济林24家、农资类15家、养殖业86家和其他44家,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年底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5.87亿元,固定资产13.53亿元,净利润1.81亿元,带动农户120万户,总增收49.2亿元、户均增收4100元,收入达16亿元。
“网状”结构促农增产增收
近年来,渭南按照产业特点,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着力构建种养技术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网络。已从大荔县振强果业专业合作社第一家建立发展至今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023家,入股社员16.58万户,股金总额达13.5亿元,注册商标82个,社员人均收入450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近916元,效应十分明显。
韩城市围绕花椒这一主导产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引进金太阳等花椒销售加工龙头企业,成立花椒及芽菜专业合作社30多家,建成有新城、盘龙、独泉等几个乡镇的生产基地,为企业提供优质绿色的原料来源。仅芽菜生产一项,每亩地可以为农民增加近2000元的收入。
在被誉为“中国奶山羊之乡”的富平县,陕西关中奶山羊专业合作社是当地颇具影响的特色产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2009年在省工商局注册的全省首家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会员263名,带动农户2万余户,兴办实体5个,2009年实现产值800多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高出当地农民纯收入3500元。
蒲城县富秦礼品西甜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7月,通过先前的示范、带头推广,从起步的5棚特种西甜瓜已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亩,普通社员200余户,仅此一项,每亩地可增收万元以上。(陕西日报 通讯员 张向辉 记者 王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