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从渭南市第二届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获悉,以“华夏之根,山水渭南”为主题的第二届文化旅游节于4月14日至20日在渭南体育馆举行,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15日上午,举行渭南市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为进一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文化旅游品位,打造精品旅游,向国内外展示渭南特有的人文魅力,渭南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文化旅游节,第二届渭南文化旅游节从4月14日开始,至4月20日结束。这次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是“华夏之根 山水渭南”,活动分主会场和华阴市、韩城市、白水县、富平县、大荔县等景区(点)5个分会场。
文化旅游节期间,活动精彩纷呈,丰富多彩。活动包括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关中天地社火彩街巡游,“三月三 朝华山”祭祀祈福仪式及参观西岳庙,组织摄影家、媒体、旅行商进行采风踩线活动,在大荔沙苑举办渭南市首届汽摩表演赛,在市体育馆举办“信达杯”男篮四强邀请赛,在韩城举办民祭司马迁暨民俗文化研讨会,渭南富平陶艺村感受陶艺万人签名启动仪式,白水民祭仓颉活动等内容。
延伸阅读
渭南市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公告
为了充分展示渭南蕴藏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宣传推介文化旅游项目,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渭南市第二届文化旅游节,现就活动公告如下:
一、活动主题:华夏之根 山水渭南
二、活动时间:2010年4月14日——20日
三、活动地点:陕西·渭南
主会场:渭南体育馆广场
分会场:华阴市、韩城市、白水县、富平县、大荔县等景区(点)
四、活动内容:
1.渭南市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开幕仪式暨关中天地社火彩街巡游;
2.“三月三,朝华山”祭祀祈福仪式暨摄影家、媒体记者、旅行商采风踩线活动;
3.白水民祭仓颉活动;
4.渭南首届汽摩表演大赛;
5.“信达杯”男篮四强邀请赛;
6.富平陶艺村感受陶艺万人签名启动仪式;
7.韩城民祭司马迁活动暨民俗文化研讨会;
8. 秦晋豫旅游景区(点)渭南促销推介会;
9. 渭南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现予公告。
渭南市第二届文化旅游节组委会
2010年3月31日
华夏之根 山水渭南
渭南是陕西东部的新兴中等城市,她东濒黄河,西倚西安,南靠秦岭,北接延安,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今是西北地区的“东大门”。境内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划分为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现辖一区(临渭)、两市(韩城、华阴)、八县(华县、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和高新技术开发区,110个镇,73个乡,13 个街道办事处,196个乡镇办,180个社区居委会,3221个村委会,178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18763人(户籍人口),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境内交通发达,连霍、西禹高速公路,108、310国道,101、106等7条省道,同陇海、西延、西韩、西南等6条铁路纵横交错,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县通铁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3.2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为268.4公里,均居陕西省各市之首。渭南中心城市距省会西安6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90多公里。通讯便捷,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数94.84万部,其中乡村电话61.6万部,无线移动电话用户229.29万部,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4.52万户,均居陕西省第二。
【钟灵毓秀炳青史】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约20万年前的“大荔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以及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遗存,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韩城两周古墓群、以桥陵为代表的唐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亮光。周、秦、汉、唐两千多年,渭南一直是古都长安的京畿重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造就了杰出的人才。这里是诗之源、字之源、酒之源、史之源、乐之源。“中华第一诗”-《诗经》开篇《关雎》描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的洽川。在这片土地上,字圣仓颉创造了汉字,酒圣杜康酿造出美酒,史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写出了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里是中国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眉户、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源远流长,诉说着岁月的久远。这里是中国民俗之乡,石刻、木雕、面花、皮影、剪纸、提线木偶等民间艺术巧夺天工,传承者文化的变迁,蕴积着文化的厚重。这里曾出过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将军和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隋文帝杨坚、唐代名将郭子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清代状元王杰、爱国名相王鼎、现代爱国将领杨虎城、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著名作家杜鹏程等古圣先贤曾在这片热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物华天宝蕴生机】 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年均气温11.3-13.6℃,年日照时数2144-2505小时,无霜期199-255天,年降水量529-638毫米。水资源总量20.06亿立方米,流经市域的黄、洛、渭三河客水年均径流量486.9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5.55亿立方米。境内川原平地约占70%,耕地62.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4.4万公顷。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历来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优的农业生态区。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畜种闻名遐迩,丹顶鹤、黑鹳、褐马鸡、大天鹅等23种珍稀禽兽驰名中外。野生植物2500多种。农林作物87种,尤以小麦、玉米、棉花、苹果、酥梨、蔬菜、花椒、柿子、红枣、核桃等农产品质优量大。林业用地38.7万公顷,林木蓄积量868.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9.3%。天然草场14.8万公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能巨大。已探明矿藏51种,可开发利用的33种,其中煤、钼、金、石颇具优势。原煤地质储量255亿吨,已探明储量55亿吨,主要集中在韩城、合阳、澄城、白水、蒲城五县市,素以“渭北黑腰带”而闻名全国。钼矿探明储量77万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年产钼精粉3.1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是亚洲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约26吨(金属量)年产黄金4987千克,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以盛产黄金而闻名的潼关荣膺“华夏金城”之美誉。石灰石探明储量2.78亿吨,大理石储量1.3亿立方米,年产水泥470万吨。分布在9县(市、区)的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储量大、水质优。大荔矿泉水日出水6万吨,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元素,被誉为“中国之最”。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壮丽的山河荟萃,形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市现有馆藏文物21025件(组),旅游文物资源5456处,列入保护和开发的文物旅游景点619处,其中国家级35处,居全省各市第二。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两处。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傲居五岳之首,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风景秀丽的洽川,融“山河湖滩泉”于一体,是黄河流域最大最完整的干流湖泊型湿地风景区。集“山河川塬”自然景观与元明古建人文景观之大成的黄河龙门旅游景区,素有“北国小三峡”之美誉。规模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一展盛唐雄风,是中国封建皇室宫廷文化的缩影。少华山、石鼓山、天留山森林公园青翠灵秀,层峦叠嶂,奇峰、幽谷、岩洞、溪流、原始植被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尽入眼底,美不胜收。
【经济建设谱新篇】 改革开放以来,渭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三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更是达到51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26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3.46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7.59亿元,增长16.9%。全市财政总收入69.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36亿元,同口径增长33.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1元,比上年增加2174元,增长24.6%;农民人均纯收入2976元,增加566元,增长23.5%。农业优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果蔬、奶畜、林果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链。现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陕西省唯一的以秦川牛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科技园,有国家苹果生产百强县5个,有国家优质棉花基地县1个和商品鱼基地县3个。全市现有水果面积200万亩,其中绿色果品面积98万亩,是陕西省最大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水果总产180万吨,其中苹果130万吨。“白水”、“重泉”、“甘井”、“成成”牌苹果和蒲城“尧山”牌酥梨荣获“中华名果”之称。白水、蒲城、韩城、大荔、富平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枣乡”和“中国柿乡”。瓜菜面积85万亩,其中设施面积约占48万亩。西瓜、哈蜜瓜、圣女果、金寿杏、油桃等反季节绿色瓜果菜出口亚欧各国。畜牧业增势强劲。猪、鸡、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6.5万头,650.5万只,17.5万头和56.5万只。渭南素有陕西“粮仓”、“棉库”之称,2008年粮食总产228.56万吨;棉花总产8.2万吨约占全省总产的90%;油料总产6.7万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果品冷藏库容贮藏能力52万吨,以澄城海升、合阳恒兴、白水安得利、富平三阳等企业为主的果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1万吨,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现代工业初具规模。能源、化工、食品、建材、有色、机械、医药等产业发展较快,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秦岭、韩城、蒲城三大发电厂和星罗棋布的地方发电站,年发电240.6亿度,占陕西省总发电量的1/3强。以韩城、澄合、蒲白三大矿务局为主体、地方煤矿相辅助的煤炭工业,年产原煤1500万吨。以渭河煤化工集团、陕西华山化工集团公司等企业为主的化肥工业,年产化肥53万吨,约占全省产量一半。以西北地区三大钢铁企业之一的龙钢集团为主的冶炼工业,年产钢材244万吨,占到全省产量的近一半。黄工集团的工程机械、陕西压延设备厂的压延设备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北人”印机和“渭通”磨机等名牌产品畅销全国,天斗蛋业是获得欧洲出口认证的亚洲最大的蛋粉企业。以量子高科、容厦、荣国、利君恒心堂、美邦、博爱等制药企业为主的现代医药工业发展较快,在全省具有重要的位置。园区经济发展加快。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3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良好,现已形成现代医药、精细化工、设备制造、电子信息等6个产业园,近三年生产总值均增长30%以上,是全市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韩城龙门生态工业园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园。以现代制药为主的临渭产业园、以煤电铝产业群为主的澄城工业园、以农化工为主的蒲城工业园、以冶金建材为主的富平工业园各具特色。工业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较快。200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05.1万人(次),增长12.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1亿元,增长40.4%。
【改革开放结硕果】 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成效明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民有经济发展迅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贸出口大幅度增加。2008年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全市拥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经营网点和机构5万多个,城乡集贸市场300个。家世界、苏宁电器等国内知名商业企业都在这里建立了连锁店。广泛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内经济联合与协作,与匈牙利赛格德市及江苏省的徐州、镇江等市结为友好城市。
【基础设施显实力】 200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3.59亿元,增长54.45%。阎禹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境内过省道大修改造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渭河防汛应急等工程建成使用,全市交通条件和防汛抗灾能力明显改善。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切入点,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渭南火车站候车室改造、渭清路城区段、乐天大街中段等市政工程竣工使用,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3平方公里,绿化率达到30%,城市化水平达到36%,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社会事业促和谐】 全市共有各类科研机构25家,科技人员6.8万多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50家,技工贸总收入达5亿元。各级各类学校3132所,在校学生95.6万人。其中,全日制高等院校2所,在校学生2.5万人。职业教育发达。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277所,年输出各类技术人才4.5万人。“渭南技工”是陕西五大职教品牌之一,渭南技术学院成为全国“职教名校”。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参合率达93.2%,参合人数达387.25万人。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3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8个,卫生技术人员14202人,其中医生5740人,注册护士3956人,拥有床位数12845张,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广播电视稳定发展,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5.9%。渭南体育馆设施良好,曾成功多次举办全国性的体育赛事和全市第十届运动会。华县皮影戏、合阳提线木偶戏、华阴老腔多次出国演出,《五味什字》、《千树万树梨花开》等文艺作品获全国及全省“五个一工程”奖。
【跨越发展正当时】 渭南是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活力增强、后进充足的良好态势,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站在加快“十一五”发展的新起点上,开拓进取的渭南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跨越发展、和谐稳定两大主题,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工作格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力做大做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医药、食品、果菜、畜牧、旅游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努力使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渭南屹立在三秦大地,展现在国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