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查之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09 05:25

陕西农业机械化的“排头兵”——渭南市,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3%。专家说: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民说:农机是我们的“田保姆”。
     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一针见血地说:“农机推广,不仅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还有效地转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方式,把全市80多万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促使他们进入到二三产业,每年收入达40多个亿。这无疑是一场‘大变革’!”

惠农政策激发农民购机热

4月1日,渭南市白水县窑河乡安乐村石保华,正用“小坦克”除草翻耕机在自家矮化苹果园里除草。“过去除草,一干就是一整天,常常累的直不起腰。现在有了‘小坦克’,一天的活不到一小时就能轻轻松松干完。”石保华说,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就是好,他只花了1500元就买下了这台“小坦克”,另外2500元是国家给补贴的。
     自2001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渭南市遵照公开、公正、农民受益的原则,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农机购置数量逐年猛增。2009年,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198亿元,占全国总资金量的1%,占全省四分之一,直接拉动内需5亿多元,惠及农民3万余人,共补贴各类农机具21427台,是上年购机人数的3.5倍。
     全省有4家农机超市,渭南就有两家,分别设在临渭区和富平县。临渭区东部(大地)农机购置补贴超市,仅去年就完成补贴资金2400万元,涉及农机9500多台。
     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农民购机热潮,还推动了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去年,全市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2.14万台,其中大功率高性能的拖拉机,特别是玉米联合收割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果园作业等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所需要的农业机械增长迅猛。
     据了解,去年三夏以来,全市有上万台秸秆还田机械投入大田作业,还田面积达到400万亩,未发生一起秸秆焚烧现象。

机械化为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渭南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机的推广和使用,为渭南现代农业精耕细作打下坚实基础。每年数十万台农机大军,活跃在各项农业生产活动中,使全市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3%。
     ——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2009年完成小麦机播385万亩,机收472万亩,机耕670万亩,均达到90%以上。
     ——玉米机械化生产在种、收、秸秆还田等几个关键环节取得了较大突破。2009年,玉米机播201.5万亩,机械收获44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60万亩。
     ——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农机在林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畜牧业机械化养殖上,不仅饲料打捆机、青贮机械成了主力军,而且挤奶机也大显身手。在果业、设施农业上,田园微耕机械、摘果机已经大范围使用。各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不仅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每年节水灌溉297万亩。每年利用机械加工农产品107.6万吨,林牧副渔各业机械化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无疑为渭南农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条件。
     在白水,全县农民购置各类果业机械2.6万台,机械化率达到42.6%,居全国第一,优果率从过去的60%逐年提高到近80%。在大荔,微型耕作机械从2002年的3台增加到1200台,80%的大棚实现了机械化耕翻,大棚自动卷帘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500台。

农机推广催生新型“职业农民”

杨恒发,是临渭区田市镇井家村村民,去年春季在国家补贴3万元基础上,自己花了6万多元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夏收时,他追随小麦成熟的步伐从南往北帮农民收割,一趟跑下来赚了5万多元。“我现在是专职的农机手,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外面跑,赚的比过去种地多得多。”杨恒发说,井家村有350户农民,拥有农机量已高达340多台,是依托镇上的瑞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的。
     2008年初成立的瑞峰农机合作社,是一家集配件经营、农机维修、跨区作业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80户,各类农机195台。合作社组织社员常年在四川、河南、山东等8个省市区跨区作业,社员年均作业2000亩,人均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
     像这样的农机合作社在渭南还有40多家。调查显示,活跃在渭南农村的6.9万名农机手,大多是有较高文化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是新型农民的代表。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渭南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了一大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同时,机械化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让全市80万农村劳动力走向二三产业,为当地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陕西日报 记者  晁  阳  林  琳  程  伟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