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大地上,20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星罗棋布,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引领着农民奔向市场,成为弄潮儿。
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说得好,“农业生产领域的利润相对较薄,像鱼头鱼尾,而流通领域的利润就较丰厚,像鱼身。农民往往只吃到鱼头鱼尾,却吃不到鱼身。发展专业合作社,不仅要解决卖难问题,还要让更多的农民朋友也能吃到鱼身。”
2007年以来,借助国家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东风”,渭南市通过降低办社“门槛”、实施股份合作和“农超对接”等一系列举措,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百花齐放,引领农民“抱团”闯市场,并成为千家万户农民致富的“摇篮”。
“低门槛”准入激发创社热潮
“以前我们是‘黑户’,干啥都理不直气不壮。现在好了,不仅取得了法人资格,还拿到了营业执照。这下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地处富平的陕西关中奶山羊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延华由衷地说。
早在1999年,李延华就联合当地村民办起了富平县华通畜牧科技服务部,尽管其功能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殊途同归,但总是无法拿到营业执照。直到国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渭南市降低了兴办合作社 “门槛”,李延华才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
名正言顺成为市场主体后,关中奶山羊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现有社员263名、会员5031名,辐射带动养殖户2万多名,存栏成年母羊680只。仅去年就为社员、养羊户增加收入286万元,年人均纯收入也由2007年的2960元提高到5300元。其中“华彤”牌酸羊奶试产成功并走向市场,填补了我国用纯鲜羊奶制作酸羊奶的空白。
近年来,渭南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创办合作社。市财政局还落实中省市各类项目扶持资金900万元,农业、工商、税务、金融等也降低门槛,强化服务,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向合作社倾斜。蒲城、华县还确定每年由财政出资50万元扶持合作社发展。
优惠政策使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030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数量之多居全省之首。
股份合作民建民管民受益
为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渭南市先后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示范规章》、《示范文本》等系列文件。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制,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机制,并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经营运作,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
“过去单家独户闯市场风险很大,如今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与社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抱团’闯市场。作为入股社员,我去年除了分红270元外,还靠织布赚了2400元。”蒲城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王存说,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股东每股500元,按产品交易量的3%分红,织布加工费每米3元。已先后有80名妇女入股,并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12个村380多户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去年以来,专业合作社手工床单、男女衬衫、套装等20多个品种共3.6万件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年经营收入达到580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03万元,股份分红3万多元。年人均增收2500多元。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渭南市入股社员达到16.58万户,带动农户26.2万户,股金总额达到13.5亿元,注册商标品牌182个,社员人均年纯收入4600元,高于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
“农超对接”打通销售“绿色通道”
陕西被列为全国“农超对接”试点省,渭南市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培育了一大批规模较大,合作面广、运作规范的合作社典型,实现了农产品与市场“零距离”对接。
日前,记者在华县瓜坡镇南沙村采访,只见连片的日光设施大棚,一望无际,蔚为壮观。据村支书安毓华介绍,南沙村樱桃番茄专业合作社,去年在县上举办的“农超对接”会上,与西安、渭南很多大小超市签下了订单合同,全村人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超市实行上门收购。目前,全村共发展各类大棚960个,生产的农产品全部通过合作社销售到西安、渭南等地的超市。
正在棚内忙碌的村民黄七一,满面春风。他快人快语地说:“我家有两个大棚,现在不用出去打工,每年就能纯收入5万多元!”
拥有存栏4万余只鸡的华县万隆养鸡专业合作社,其规模在全县可谓是“老大”。合作社通过与超市对接,以及定点为全县学生提供早餐方式,每天生产的3万个秦华牌土鸡蛋、乌鸡蛋,供不应求。
“农超对接”作为一种新型农产品流通营销方式,既解决了鲜活农产品销售难,增加农民收入;又减少了超市层层采购的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还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种“一举多得”的营销模式,在渭南备受推崇。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蒲城酥梨、富平柿饼、白水苹果、韩城花椒等特色产品,依托合作社打入国内各大超市,甚至飘洋过海,闯入国外市场。(陕西日报 记者 晁阳 程伟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