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建设系列报道之十
山村劲吹和谐风 村务监督促发展
——白水县创新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建设记述
白水,历史悠久,古称彭衙、粟邑。在建制2300多年的历史渊源中,曾孕育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这里是字圣仓颉、酒圣杜康的故里。
仓颉鸟迹文字的创造,开辟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杜康开山美酒的酿造,开创了古老中国酒文化的先河;雷公造瓷、蔡伦造纸,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这里是中国苹果之乡。承载苹果栽培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脆甜爽口的苹果,早已香飘省内外,“白水苹果,亿万人民的口福”这句响亮的美誉,使她名扬海内外。
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区县。地形破碎,地貌复杂,山塬起伏,沟壑纵横,而且自然灾害频繁。特殊的县域环境,长期制约了白水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社会发展。
当时间的脚步迈进2010年时,白水的决策者、创业者、奋斗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资源优势、全新的发展理念,在历史的进程中谱写了一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华丽乐章,呈现出“经济指标高位增长、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净增2000万元,达到7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094元,达到3560元。
今天,为白水经济发展做政治保障的县纪委一班人,在曾经诞生中华字圣、酒圣先人神奇而涌动活力的土地上,按照省市纪委的统一部署和具体要求,把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之源,又在白水山乡以星火燎原之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唱响了一曲基层民主、清廉、和谐的颂章。
着眼县情 稳步起动
白水全县总面积986平方公里,辖7镇7乡19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2万,占全县人口约75%。近年来,随着白水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农村合疗、退耕还林、粮食直补、两免一补等强农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村级日益壮大的苹果专业合作社、大棚蔬菜专业村、农家乐等农村经济发展异常活跃,但原有的基层村务监督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决策等监督措施在一些乡村流于形式,许多乡村受地理、交通条件所限,个别村干部还有了“山高黄帝远”的思想,村务开展中独断专行,我行我素,村官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反映村干部不廉洁行为的信件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陕西省“农村开展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和渭南市“村民监督委员会质量效果提升年”活动的开展,成为破解难题的及时雨。白水县委、县政府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以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建设五项制度为主线,全力推进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建设。

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郝宗友在县委、县政府、县纪委领导陪同下,调研指导白水县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
县委认真部署。有坚强的领导才有工作的质量保证。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传达学习省纪委“五项制度”建设培训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任务。把落实“五项制度”列入县委工作要点,把建立和发展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纳入全县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评,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印发“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实施方案”,“全县农村试行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的意见”,成立了以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郭世英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县纪委专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市纪委副书记王新亚在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郭世英陪同下,在雷村乡杨沟村检查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时听取情况介绍。
纪委全力主抓。县上建立了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等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动机制,分别由县纪委常委包片、科室包联。各责任人经常性地深入到包联村组指导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坚持每周一例会汇报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下一步工作的目标和措施,推动了此项制度的落实。
乡镇合力落实。各乡镇将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推行工作作为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明确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纪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成立了组建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推动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
2010年,白水县按照渭南市“全市村民监督委员会质量效果提升年”活动要求,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在规范运行中深入推进。全县14个乡镇,194个行政村,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190个,达到了总数的98 %。村民监督委员会的普遍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与发展。

白水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村民监督委员会组建工作,县委书记叶珺在雷村乡调研时与群众交谈。
典型示范 扎实推进
渭南市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现场会后,白水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白水实际,按照“试点引路,稳步推进”的原则,县纪委积极开展了村民监督委员会示范点创建活动,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阶段目标任务,创建条件和标准。为了发挥先进典型以点带面、示范样板作用,县上按照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逐步拓宽示范面,有计划地整体推进。试点探索阶段,把村级基础比较好的几个村作为县纪委联系点,派专人进行调研指导总结,并在14个乡镇的重点村推广。整体推进阶段,扩大示范面,要求每个乡镇确立2—3个示范村,建立了县乡两级党委书记、纪委领导联系点制度。巩固提高阶段,要求每个乡镇确立5个示范点,力争3年内,全县70%以上的村达到示范点标准。在抓点过程中,全县召开了8次推进会,30余次汇报会,编发通报12期,编印村民监督委员会资料汇编1200册。

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郭世英在雷牙乡雷牙村抓点组建村民监督委员会时听取老党员吴忠武的建议和意见。
在抓点带面中,县委高度重视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的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县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指导协调领导小组作用,县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县纪委关于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汇报,并指导及时召开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动员培训会、现场会,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推动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郭世英同志带领纪委一班人,到每个乡镇联系点进行面对面指导。县上在抓点时,选择的示范点、联系点涵盖了全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村,确保了示范点、联系点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推出了一批以雷村乡杨沟村为代表的可看、可学、可推行的示范点,为全县村民监督委员会全面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渭南市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推进会后,县上加大工作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村全部建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后,对已开展监督工作的典型事例,县纪委和各乡镇纪委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组织召开了监督事例说明会,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提高村民监督委员会的正确、主动履职能力。

县上召开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推进会,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郭世英带领与会人员到雷村乡示范点参观。
教育培训 规范运行
抓好培训,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既是一项创新性制度,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制度。县上按照“分类培训,分级培训,分批培训”的原则,全面提高村民监督委员会人员工作能力。由涉农单位按照业务内容进行培训;县纪委负责培训乡镇纪委书记和示范村的两委干部及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乡镇培训村组干部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县纪委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联合举办培训班,力争对全县所有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全面轮训。各乡镇也结合实际制定出培训细则,采取专题辅导、邀请领导授课、以会代训等形式对乡镇纪委书记、村干部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在抓乡镇纪委书记的培训上,县上在组织各乡镇纪委书记参加省纪委举办的乡镇纪委书记培训班的同时,还利用每月20日的全县纪检监察例会聘请专家及有关领导专题辅导村民委员会工作的业务知识,培养了一批指导这项工作开展的行家里手。在抓村组干部培训上,县委组织部结合基层党建培训千余人次。同时,在抓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的培训上,重点突出解决敢不敢监督、监督什么、怎么监督的问题,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监督能力和履职能力。今年,县上组织对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培训5次,1200余人(次),各乡镇培训54次。

县上召开500余人参加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培训,推进全县工作开展。
明确要求。为使这支队伍尽快进入角色,熟悉工作职责,规范运作,增强履职责任感和积极性,县纪委专门下发文件,制定印发了村民监督委员会议事规则、管理办法等制度和工作流程图、村民监督委员会与“两委会”关系对比表等19种图表、制度,指导乡镇开展工作。
村民监督委员会必须达到“八有五统一”(有机构、有人员、有章子、有牌子、有制度、有场所、有记载、有效果)以及“两本三表”(监委会工作记录本、“三委”联席会议记录本和监督事项登记表、工作情况纪实表、征求意见建议表)。各村村民监督委员会办公场所由各村协调落实到位,做到制度上墙,工作正常开展,监督事项资料齐全,活动记载详细、具体。并将村民监督委员会组织机构、工作职责、权限、监督内容装框上墙,牌子、章子由乡镇办统一制作。还配发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会议记录本,做到活动有记载、工作有记录、监督有实效,保证村民监督委员会有效开展工作。目前,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达到正常化,规范化的有161个村,占已建立监委会村的83%。

县乡为组建的每个村民监督委员会都进行了挂牌仪式,北井头乡李家卓村揭牌开展工作。
落实待遇。首先是明确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的政治待遇,要求各乡镇凡是要求村支部、村委会成员参加的会议、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也必须参加;其次是落实工资待遇,白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监委会主任的工资待遇落实,及时召开会议,全市首家决定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的报酬与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相同,统一由县财政拨付,委员与两委会成员相同,由乡镇落实。截至目前,2009年度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报酬已全部发放到位。
积极履职 彰显效力
以村民为主体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促进了农村基层的和谐与发展,深受干部群众欢迎。
规范了村务工作。实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前,白水县许道村存在着土地承包落实不到位、村务工作不公开的问题。特别是个别村官实行党政一肩挑的村,由于权力过于集中,村干部习惯于自己说了算,既当决策者,又当监督者,影响到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建立后,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决策有程序,议事有章程,监督有制度。县委将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后,明确工作责任,严格检查考核,确保了村务公开、公平、公正。雷村中心校学生供暖工程是2009年重点工程,工程招标建设时,由于村干部未经群众讨论就与建筑单位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引发群众阻止工程建设。村民监督委员会及时介入,召开群众代表会,征求意见,完善有关程序,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纠正了村干部的错误做法,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雷村乡故现村村民监督委员会积极协助村“两委会”搞好村道整修。
夯实了廉政根基。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组建,加强了对村干部的经常性监督,让干部的权力置于有效的制度监督之下,体现在变事后查处为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之中,村组干部的廉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管理上升了层次,村干部能按照分工履行职责,财务管理更加精细,村务、事务及时公开,监督更加阳光透明,从而还干部一个清白,给村民一个明白,也对村级班子成员起到关心和保护作用。北井头乡北井头村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村民监督委员会协同村“两委会”制订招标计划,全程参与招标过程,通过几轮竞标,最终工程报价比初次预算降低了5000余元。工程也在村民代表的监督下,高质量按期完工。据统计,自推行监委会制度以来,村民监督委员会共审核不合理票据280多张,纠正不合理开支10万余元。

北井头乡李家卓村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职责,认真把好财务监督关。
密切了干群关系。村务透明度提高,村干部按制度办事,由“怕干事”转变为“怕没事干”。雷村乡杨沟村村民监督委员会成立以来,注重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广泛搜集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为村两委会建言献策。2009年,村民监督委员会在了解群众发展设施农业及核桃园建设缺水问题后,及时向村两委会建议,并将此项作为村民监督委员会督办事项进行专题监督,使得村两委会增加了工作压力和动力,村两委会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项目建设资金,实施了这项惠民工程,形成干群一条心、共创致富路的发展态势,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2009年杨沟村被渭南市命名为“村民监督委员会先进集体”。龙中村曾是雷村乡有名的上访村,群众因选举闹派性,干群关系对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组建后,形成了“三委会”组织机制,群众的各方利益都能通过“三委会”得到解决,消除了群众的思想疙瘩。在征收村合疗费过程中,针对部分群众为村干部划派别、两委干部无法动员群众参加合疗的问题,村民监督委员会及时做这些群众的疏导工作,使这个全乡往年征收合疗费倒数第二的村,一跃成为第三名。

村民监督委员会的普遍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白水苹果产业蓬勃发展。图为群众高兴地采摘苹果。
在杜康美酒的家乡,在苹果飘香的仓颉故里,在遍布山区的村落里,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和运行,正在为白水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渭南日报 记者 杨青山 通讯员 刘革 赵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