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作为我省的粮仓,在人们的眼中一直被视为农业大市,因此,在十几年前,要想在渭南找一家像样的工厂都很难。但自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渭南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市”的富民之路。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对渭南来说,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中的渭南中心城市“一河两岸、四大组团”中的渭北新区,也是渭南市的产业聚集区。现在这里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工厂和宽阔笔直的道路。然而,10年前的这里还是一片低矮破旧的村庄。
今年50多岁的沙川花是渭南市辛市镇里仁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以前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城里人那样,按时上下班。如今,她不仅在渭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而且,她们家5口人就有4人在企业里上班。
渭南市辛市镇里仁村村民沙川花: 原来地里收入只是苞谷、麦,收入只有三、四千元,现在都进了厂了,一月收入像我们四口人,收入五千多。过去全家人一年的收入还没有现在一个月的收入多。
沙川花大儿子 :这边住在家里、吃在家里、不用花钱,在外边打工,租房子、吃饭花销大。
沙川花一家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随着渭南调整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渭南在从人们印象中的农业地区已经发生改变。一批新的工业园区正在崛起。
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玲:经开区作为渭南今后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渭南未来的一个城市新区,它不仅是一个工业化项目区,同时承担着今后渭南一个功能健全的滨河新区的作用,所以,在经开区的定位上,就是要走新兴产业引领、生态环保立区的发展思路。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凭借着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渭南像泰山石膏、国德电气、雨润食品等企业纷纷在渭南落户。截至目前,已累计签约项目120个,总投资268亿元。其中投资18亿元的紫兆环保节能工业园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庆文:国家第一轮西部大开发,给我们渭南高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以装备制造、高科电子、精细化工、现代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是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前的一大亮点,乘着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高新区目前已引进各类项目116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占地1000亩的中联重科已在8月 28 日,生产出第一台挖掘机,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张王俊:我们的差距在工业、发展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目前,渭南市的生产总值将达到770亿元,是2005年的2.46倍,人均GDP提高到14000元,年增长17%,其中农业产值108亿元,工业产值325亿元,比十年前增加了273.19亿元,工业产值比农业产值高出两倍多,由此实现了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华丽转身。
经济模式的转变,同时带来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变。让为渭南人也变得洋气起来,不仅是政府的希望,更是老百姓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从自己的特点出发,开掘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树立新渭南形象。
“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是人们对著名的华县皮影这一古老文化的形象描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皮影这一传统古老艺术开始日渐衰退,几乎濒临灭绝。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渭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使皮影这一古老艺术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并由此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薛宏权是华县从事皮影雕刻艺术传承人里年纪最轻的一个,别看他年龄小,但事却做的很大,如今他给皮影这一古老的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华县宏权皮影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宏权:这个皮影,它是用传统皮影的表演手法,里边融进了现代动漫的元素,演的内容可以是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等,都可以表现。还可以把它作为工艺品,比如灯箱、广告牌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皮影这一古老艺术几乎濒临灭绝。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华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皮影艺术加以保护,并培育出一批以皮影为纽带的产业群,使皮影艺术不断发扬光大,而且走出国门。2008年,国家文化部将华县皮影产业群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建民:这一块是生态园的展出部分,走的是农户、基地加公司的路子,目前从业人员1300多人,形成了产业链。
目前,在宏权皮影,雨田公司的带动下,柳枝镇梁堡村已成为皮影雕刻的专业村,全村236户人中从事皮影雕刻的就有180多人,2009年,产值达260多万。
柳枝镇梁堡村村民:一年收入5万多元。
皮影产业群的兴起给渭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今年8月,渭南市专门成立了陕西华典民间艺术公司,对全市11个县、市的民间工艺、传统技艺进行了普查,对一些传统文化艺术予以重点扶持和保护。并加大投资力度,丰富和改善了一批基层群众的文化场馆设施。富平的陶艺村,目前已从原来的小作坊发展成以集陶艺文化、陶艺生产、教育培训、会展中心、休闲旅游、生态人居、观光农业、特色商贸为一体的产业群。
富陶产业集团董事长徐都锋:这10几年来,我们对环境和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涵养过程,企业养文化,把文化作为一种核心,培植、培养。使文化产生裂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渭南的人不再单纯依赖土地,他们也变的现代起来,生活更加富裕起来。
市民:你看着环境,以前哪有这环境。
市民:经济开发比较快,企业特别多。
市民:环境好了、生活好了、心情也好了。
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张王俊:在新的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渭南将利用国家给予的先行身试的大好政策,通过10年的奋斗,一个经济实力强、产业结构优、人居环境好、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大城市,将展现给世人。
记者手记
在过去人们只要提到渭南,就会和我省的粮食产区联系起来,其实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渭南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项目带动战略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由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城市的转身。随着像紫兆环保、中联重科等一大批投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企业落户渭南,必将进一步加快渭南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我们相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一个工业强市、百姓富裕的新渭南必将在秦东大地崛起。(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