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明确上升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并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时代命题,地处八省通衢的渭南市,积极实行“四转型”,社会经济实现了“弯道超越”后的“直道加速”。
观念转变,让发展迈向新境界
渭南的决策者们在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题目之初,就达成了共识:渭南要发展,就必须甩掉包袱,下势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为低碳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从而聚集生产要素,推进低碳经济产业发展,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他们提出了“招大、引强、选优”和“引进一家企业,孵化一个产业”的思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提倡与大企业、大集团携手,大力引进“四个一批”项目,即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项目,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跨国集团、上市公司的基地型项目,一批战略合作、配套协作型项目,一批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项目。他们还相应形成了建设 “一县一园”、“一园一业”的园区发展思路,把园区作为工业化建设的载体,按规划招商,依特色建园,构筑不同园区的比较优势。如今园区的规模效益和集群效益日益凸显。渭南经开区、卤阳湖通用航空产业园、澄城光伏产业园、大荔农业科技产业园、合阳煤化工业园、华阴建材工业园、富平建陶工业园、蒲城农化产业园等15个特色园区已成为承载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去年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发展到6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456户,实现产值381.7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4.82%,支撑起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使该市实现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加速飞跃。
产业转型:向环保低碳领域坚实挺进
走低碳发展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渭南市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方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目标,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快推进能源资源产业向深度加工转化。几年来,该市坚持限制、淘汰、改造、提高同步实施,共淘汰小火电54万千瓦、钢铁、水泥、焦化等落后产能1100余万吨,节能约520万吨标煤。全市万元GDP能耗连年下降同2005年比下降至6.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消减了1.56%和5.53%。更重要的是因此为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腾出了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八鱼油脂5万吨生物柴油项目是利用酸化油和油脚以及大量的废白土等生产柴油,年可替代石油5万吨,属非常明显的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预计到年底项目可建成投产。深圳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拓日太阳城项目总投资198亿元左右。规划建设“六厂四站一校”,年发电量1.056亿度,现已完成3兆瓦光伏建筑一体化电站建设,年发电450万度。充分利用潼关县丰富的风力资源,渭南市提出在潼关地区建设50个风塔规模的风力发电厂,现已开始实施各拟建工作点的风力测试工作。投资18亿元的紫兆环保装备、投资10亿元的光兆新能源、投资2亿元的海浪微排锅炉等低碳新兴产业项目纷纷落户在渭南市经开区节能环保装备园。这些都是渭南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的得意之笔,加之中联重科、国德电器、青峰科技等先进制造业的落户,彻底改变了渭南工业结构的比重,将渭南建立新型工业化城市的理念,实质性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产业的实质性突破。
转变抓手,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型
“绝不要污染了的GDP,所有进入园区的企业必须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必须在产业链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否则,再大的企业和项目也不能在这里落户。”这是渭南市委市政府掷地有声的承诺。近年来,该市已先后谢绝工业水泥、农药化工等行业十多个大型污染项目入园,涉及投资金额达10亿元以上。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框架下,招商引资顺理成章地变为挑商选资。对低碳新兴产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在企业环评、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市上还印发了 《关于金融支持渭南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驻渭各金融机构将节能环保评估的审批文件作为授信使用的必备依据,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各县市也纷纷将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落实到招商引资过程中,韩城采取“政府搭台、以企引企”的办法,支持和鼓励企业自身发展关联产业和下游产品,注意引进符合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不断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引进投资2.6亿元的黑猫炭黑项目,改变了韩城长期以来“有焦无化”的历史;投资37.5亿元、年产558万吨的龙门煤化工项目,为全国最大的焦化项目。
转变工作:实现从公务到服务的职能转型
转变政府职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目的在于增强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主动性,提高政府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渭南市委、市政府在狠抓政府部门效能的同时,悄然实现了从公务到服务的职能转型。他们常出现在招商和项目建设的现场,倾听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利益的诉求。会见客商时,他们的第一件事常常是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每次参加重要的招商洽谈活动,他们总是提前做好功课,从宏观政策、本地可以整合的企业资源,甚至到资金、技术的保障,产业的发展方向各个方面搜集资料,掌握信息。去年以来,市上主要领导参加招商活动23场,接待客商300多人次,先后带队去北京、苏州、山东、青海、山西等地招商。为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市上选择了32个重大项目派驻特派员。严格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所有政府部门参与招商、服务招商,全程服务促落实,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尤其是通过以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打造低碳城市为抓手,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区)中心城镇建设明显提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绿色渭南、宜业渭南、宜居渭南为客商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
这一个金秋,渭南可谓喜报频传——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在我省被列入全国5个低碳试点省份之后,渭南市第一个向省发改委递交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将渭南创建成低碳经济城市;继去年获得“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和“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后,近日又荣获“2010年中国最佳粤商投资城市”和“2010年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称号。更有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位列全省第三,履约率达85%以上;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50个,引资额达815亿元,当年到位资金179.87亿元。(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