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我市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针,紧紧围绕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积极实施我市“722325”科技创新工程,整合集成科技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强化科技园区及科技示范基地带动辐射作用,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呈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积极制定相关制度政策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财政科技投入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5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对科技实际总投入达到3837.1万元,其中2009年达到1100万元,比2005年增长近2倍。市级财政科技投入由2005年的45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75万元、2007年的200万元和2008、2009年的225万元,较好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市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印发了《渭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渭南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渭南市“72232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及《建设创新型渭南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规定,从而使科技进步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有关规定更加具体化。2009年,及时修订了我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了渭南市科学技术国际合作荣誉奖,奖励项目由以前两类增加到三类;将原来的渭南市最高科学技术奖更名为渭南市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并将奖金由原来的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将市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的奖金由原来的1万元、0.6万元、0.3万元提高到现在的5万元、3万元、2万元。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
有了热情,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意识。为此,我市坚持科技下乡服务,大力加强科技宣传工作,每年都充分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法制宣传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有利时机,大力宣传科技进步法及相关法律法国基本要求。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认真制定宣传方案,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两法宣传活动,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2009年以来,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科技下乡活动12次,组织宣传服务小分队80多个,散发学习宣传资料5万份,制作宣传展板120多块,接受群众法律咨询3多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技法制意识。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是“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5年来,围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医药、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等7大优势特色产业重点领域,我市科技部门积极实施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和我市“722325”科技创新工程,累计争取中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64项,争取资金5732万元,其中2009年得到中省立项43项,争取资金2013万元。双收双放机组式凹版印刷机生产、超高温生产炭黑技术、集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生产、洋葱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赛众硅镁钾肥中试示范等一大批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市突出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策划包装并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项目,促进了各种科技资源的集成组合。成功申报了以秦川牛、奶牛养殖屠宰加工、牧草种植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经过近5年来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大荔核心区秦川牛、华阴牧草种植加工、临渭奶牛养殖、合阳种猪养殖、蒲城高效设施农业等各具特色的园区发展格局,2009年12月顺利通过科技部等六部委验收。5年来,我市累计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重点科技园区7个,市级科技示范基地30个,实施重大专利产业化项目2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较好地发挥了产业的集聚作用,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了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加强产学研工作中,我市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有效地调动了各类企业的主动性,产生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全市共登记各类科研成果120多项,比“十五”增长1倍多,其中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60多项,洋葱雄性不育技术、自动套色控制系统等系列产品及技术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有55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学技术奖,有19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省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二、三等奖。市政府专门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太阳能光伏、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3%。
科技与各方面结合紧密
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积极落实民营科技企业政策措施,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加强对企业的扶持服务力度,组织实施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创新工程,民营科技企业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83项,逐步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梯次结构。截至目前,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60多家,开发新产品21项,获得专利15项,开发非专利技术28项。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6.4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796.7万元,上缴税费总额6134.2万元,创汇总额350万美元。年技工贸总收入(或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有17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1亿元以上的有7家,5亿元以上的有2家。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村科技进步。积极培育和发展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全市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适应科技发展形势需要,注重统筹农村科技资源,先后在全市各县(市、区)园区、基地、龙头企业等,大力推行12396信息服务、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一条龙服务新模式。加强了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广引用先进实用新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白水建立了苹果技术推广站,中科院西安分院在大荔县建立了埝桥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的信息联系,及时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培训,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累计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0个,下派科技特派员73名,有效地带动了优势项目、特色基地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知识产权工作全面推进。认真贯彻落实省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抓宣传,强培训,促申请,严执法,多形式、全方位为企业服好务。深入开展了知识产权知识宣传和培训工作,多次组织专利执法人员参加了专利代理人资格考前培训班和执法证件培训班,有5人获得全省统一的执法证件。多次深入各有关园区及企业开展调研,协助富平渭北农机、北人印机等企业申报省专利奖4项,省专利产业化项目6项,省优势企业培育项目2项。2009年全市已有韩城、蒲城成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37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59件;专利授权量18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4件。
2009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省委、省政府前不久也出台了《关于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目前,我市已被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验基地建设行列,今年上半年开展了全市统筹科技资源调研工作,初步完成了统筹科技资源的实施方案,在统筹科技资源的基础上,规划了未来5年和10年我市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目前正在等待省上审批。其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符合渭南实际的科技资源应用体系,全社会R&D科技经费投入达到35亿元,万名从业人员科技活动人数达到85人,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0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0%以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特色产业基地总产值达到10亿元/个。我市将会积极融入大关中经济圈,立足渭南,依托西安,面向全国,围绕“十大产业”、“六大基地”建设,以全面统筹科技资源为核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抓手,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为目的,实施“九大科技工程”,构建“三个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六大科研示范基地”,以科研示范基地带动科技园区整体提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关天经济区特色科技产业高地,为实现创新型渭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渭南日报 张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