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十一五”渭南市交通工作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09 06:14

“绕云彩练群山舞,日行千里梦成真”,这种畅快的表达,是我市现在公路交通的真实写照。而在市区及各县(市)宽阔平坦的公路上行走,更会感受到交通“大动脉”飞速发展令人惊叹的一系列变化:高质量的柏油路犹如一条条飘逸的彩练,从主干道延伸到村镇沃野,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延伸到城乡的各个角落……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多样化、开放式的交通“大格局”的形成,仿佛把日新月异的渭南带上了经济腾飞的“快车道”。

百业兴旺,交通先行。“十一五”的5年,是我市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交通面貌改变最为显著、社会反响最好的5年。在这5年中,我市始终把交通事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倾力筑就希望路,采取有效措施让条条道路都通畅,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5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9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高速推进。“三桥两路”、阎禹高速、西潼高速、渭蒲高速、沿黄公路、G310城区过境段一级公路、一级客运中心站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使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又有了质的飞跃,让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交通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与活力,正谱写着我市交通建设史上壮丽的篇章!

农村公路,是农民群众的致富路,是广袤乡村的发展路,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统筹发展的枢纽路。我市立足市情,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我市投入建设资金39.3亿元建设农村公路,新增道路1.32万余公里,相当于1998到2005年8年建设里程的2.5倍。全市100%的建制村、90%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上水泥路或沥青路。至2009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7381.121公里,公路密度为133.27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万人拥有公路32公里,居西部之首。

5年来,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主骨架,以县道为次骨架,以乡村公路为脉络,层次分明,城乡协调的区域公路交通网络。5年来,坑洼不平的乡间小路,变成了条条通衢大道,承载着城市辐射的能量和乡村腾飞的梦想;一处处深山、田圩、平原,因通路而打破封闭,日趋通达,农村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农民群众的生活日新月异。 

“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以服务群众出行、提高运输保障能力为目的,不断推动道路运输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运力结构,发展现代物流,提高通达深度,发展“三农快客”,城乡运输一体化明显加快,综合规范的运输网络体系初步建立。道路运输管理全面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据了解,目前,全市拥有道路运输业户3.934万户,营运车辆8.56万辆,营运线路640条,辐射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成客运站场1625个,开通通村客运班线351条,投放通村客运班车1401辆,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6%。全市道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了85.56%、50.76%、29.18%、373.02%,道路运输产值对全市GDP的直接贡献率年均达到2%以上。    

平整的道路不断向远方延展,在阳光照耀下泛着“蜃楼”般的光雾;路两边嫩绿的垂柳迎风摇摆,似在和来往行人车辆打招呼……一路整洁一路景!这些,都是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所换来的硕果。为规范的养护管理,全面提升了交通行业监管能力,全市交通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扎实落实养护管理示范路建设、“2714”限时性养护要求、过境公路综合整治和建立完善日常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四项举措,努力实现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努力实现公路技术状况指标、公路养护服务质量、公路保畅应急处置能力、公路养护机制改革和公路养护全面质量管理的五个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干线公路投入养护资金10亿元、大中修资金5亿元,实施大中修515公里,创建养护管理示范路282公里,厅级文明路230公里,年均优良路里程达627.198公里,年均优良率89.22%,路况水平和通行能力逐年提高。

建设和养护是道路畅通的根本,公路执法是道路畅通的有力保障。“十一五”以来,我市交通系统广泛开展《公路法》、《行政许可法》、《道路运输条例》、《超限超载管理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并多次对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考核,极大地增强了干部职工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多年来,我市基本保持了国省干线无“三乱”的良好局面。同时,我市运政管理全面加强。5年间,先后开展了“搜狐”行动、打击“黑车”行动及渭潼高速专线整顿活动,无证运营、沿街绕行、宰客倒客等现象基本杜绝,合法经营者和广大乘客的权益得到维护。另外,我市还加强了对驾培行业的管理,严肃查处黑校培训、非法招生、随意降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开展了汽车维修市场专项治理,对经营行为不规范、买单卖单、以次充好等损害车主利益的行为集中治理、整顿,汽车维修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十一五”期间,我市路政治超再上台阶。5年间共查处路政案件7.17万件,审批事宜1214起,查处率和收赔率均保持在98%以上。超限治理按照“政府牵头、区域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标本兼治、立足源头”的工作原则,建立了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源头监管、路面控制、标本兼治的治超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了治超工作扎实、强势、有效推进治超工作。5年间共检测车辆382万余辆,查处超限车辆20.2万余辆,卸分载货物10.86万余吨,收取公路补偿费1009万元。劝返超限车辆4万余辆,拆解非法改装车辆797辆,有效地保护了公路路产路权。干线公路、农村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率分别为降至0.73%、0.61%,连续5年完成省上下达目标。

与此同时,我市还不断规范征收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13个收费站按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统一要求于2007年2月1日全面启动了计重收费。收费站由原来的18个减少到现在的13个,全部为国省干线公路收费站。共征收车辆通行费6.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收2亿元。13个收费站已创建8个省厅级文明收费站和10个规范化达标收费单位。在通行费征收、路政管理等公路执法工作中,我市路政部门转变执法观念,将文明、优质、高效地服务融入公路执法的全过程,精心塑造文明形象。“穿着制服的路政执法人员打着标准的手势示意违规司机靠边停车、走上前向司机敬礼、出示证件、接着向司机说明让其停车的理由。”这样的规范公路执法情景,在现在的公路执法中并不鲜见。

一条条公路宽阔通畅,笔直延伸;一行行绿树郁郁葱葱,宛如彩屏;一座座大桥拔地而起,飞架南北;一辆辆汽车往返城乡,沿途欢歌……一张便捷、高效安全的干线公路网,推动着我市经济全面腾飞。 (渭南日报 刘雪妮)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