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在“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这一段纲领性论述中,将“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放在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之前,令人眼前一亮:中央对民生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生既是发展的重点,更是发展的目的。
渭南市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普惠民生的要求,通过扎实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印证和诠释了这一点。今年,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劳动学会主办、中国城市民生建设调研活动组委会举办的 “中国城市民生建设调研活动”,经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评选,渭南等10个城市荣获了“中国最关爱民生的城市”称号。这一来之不易的荣誉,是对渭南持续加大投入,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的肯定。“十大民生工程”包括58个子项和86个明细项目,涉及与广大干部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三年来,渭南通过扎实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长久以来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渭南大地上奏响的民生工程的旋律,为这座城市渲染出一派“繁荣、和谐、发展”的意境。渭南当家人关注民生的话语在这旋律中反复凸现——“我们始终要把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心作为执政的第一理念,精心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2010年又一个寒冬来临之际,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渭南城乡群众,正回味着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和温暖。
就业再就业:以人为本促就业
“坚持创业富民、就业利民、和谐安民”的指导思想,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盘考虑,这是渭南市就业工作的一贯方针。2010年,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渭南市政府统筹协调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信贷融资支持和相关税费减免,落实补贴和激励措施,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拓展经营范围,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刘双平是渭南市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万名下岗职工中的一位。
初冬的一天,记者来到了渭南临渭区的一家包装小企业,老板刘双平正在清点外销货物。2009年,刘双平和爱人的单位倒闭,全家六口人顿时没有了生活来源。不知所措之时,社区帮他们办理了下岗证,还申请到3万元小额贷款。在劳动局工作人员帮助下,刘双平夫妇经过免费的再就业培训,承包了一家倒闭小企业。两年过去,刘双平站稳了脚跟,产品还打入到周边省市。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从一名工人到下岗再到当老板,是想不到的事,也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事。”
从实施民生工程到现在,渭南市克服资金极为紧张的困难,再就业工程成绩令人瞩目,今年更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772人。实现下岗再就业1.73万人,发放小额贷款近一亿元,开展免费技能培训4.26万人。在此期间还突出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三个群体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就业援助。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实施校企联合、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对接培训等方式从不同方面满足创业者的实际需求。一系列的就业优惠政策使渭南市的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的温暖。
经适房货币直补:让居者有其屋
“就要拿到三万元的房补津贴了,这是我们全家梦寐以求的事。”在渭南市政务大厅房改办的窗口,办理直补手续的温彩雅高兴地说。温彩雅目前租住在60平方米的房子里,她下岗后在一家网吧做服务员,丈夫是环卫工人,两人每月工资不足2000元,却要供养一个上学孩子和老人,生活拮据。她说领到三万元之后,会买一套三室的二手房,“也像别人一样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了!”
从2009年开始,渭南市就积极探索改革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运作方式,一改过去的“暗补砖头”为“明补人头”,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实物分配货币化”。具体做法是:具有渭南市城区常住户口,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20平方米的城区居民,凭相关证明到渭南市房改办递交申请,通过审查后即可成为补贴候选对象。候选对象经三榜公布,无任何争议,即获通过,由房改办直接将货币发放给申请人。这种经济适用房货币直接补贴新模式杜绝了分配过程中暗箱操作、冒名顶替等现象,有效保证了保障性住房领域的公正性,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为解决补贴资金的来源问题,渭南市决定每年从土地收益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仅2009年渭南市就拿出3000多万元,按照每户3万元的标准,为1116户困难家庭发放了经济适用房补贴。今年,还将有2000户左右的中低收入困难家庭拿到直补款。
三农快客:开往致富的快车
2008年11月的一天,是渭南市白水县人民值得高兴的日子,从那天起36辆面向农村的“三农快客”正式开通,到今天,“三农快客”已达57辆。28条线路遍及全县14个乡镇190多个行政村,累计运送旅客达100余万人次。不仅方便了山区农民的出行,还为他们带来了未曾预料到的经济实惠。
白水县北塬乡弓家村是该县较为偏远的村,该村的李承银像往常一样一大早搭起“三农快客”赶往县城去进货,李承银说,自从“三农快客”到了家门口后就开了个小卖部,还兼做了苹果经济人和劳务介绍人,经常趁搭乘“三农快客”进货,期间销售自家在村上收购的果子,还为劳务输出部门介绍村上富裕劳动力。现在同他一样做劳务和果子经纪人的已有好几个了。“三农快客”改变了村里人的生活。
如今,在全省首开先河的渭南市“三农快客”已在全市各乡镇遍地开花,渭南的430万农民群众开始享受到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客运服务。这种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组为末梢,城乡相连、换乘方便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在渭南大地上的形成,收到了以运助农、以运促农、以运兴农的成效。
“三农快客”和其他民生工程一道,让渭南群众的生活更精彩。
2010年,渭南市十大民生工程年度总投资达到45.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类投资18.6亿元,政策补助类投资26.9亿元。截至9月底共完成投资303569万元。三年来,渭南市在民生工程上投入已超过百亿。(陕西日报 记者 魏 焱 王忠杰 通讯员 祖 亮 梁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