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安居乐业。“安”乃乐业之基。
在拥有540万人口的1.3万平方公里的秦东大地上,维护和实现一方的稳定和平安,是渭南市委、市政府重抓的民生工程之一。今年以来,渭南多措并举,上下联动,强力推进“平安渭南”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综合治理措施,为构建和谐、促进发展筑起了通途。
抓好工作有机制
在今年初的全市政法工作会上,市委书记梁凤民谆谆告诫大家,平安是和谐的基础,平安是发展的前提,平安是人民的福祉!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要求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
他的讲话令与会人员压力倍增,大家预感到今年肩上的担子将更重。
果不其然,会后,渭南市实行了综治维稳工作月点评制度,梁凤民每月都会在市委常委会上对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工作进行点评。参会代表中,除了介绍经验的先进,就是没有达标的县(市、区)的党政一把手和政法委主要负责人,他们的任务就一个:找差距,想办法,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在市上的带动下,各县(市、区)委书记也开展了综治维稳月点评工作。
今年9月,渭南市综治维稳工作最高规格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宣告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他市级领导为副组长,还建立了市委常委平安建设联系县(市、区)制度,加强督促指导平安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分别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完善了责任追究办法,落实了各级党政领导的责任。
紧接着,渭南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全市各乡镇(街道)综治委主任由党委书记担任,综治办主任由党委或政府副职担任,并配备1名专职副主任和2—3名专职干部。加大综治工作经费保障,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很快,渭南市所有乡镇均建立了综治维稳中心。
治安防控有体系
渭南的老百姓分明感到,一股盼平安、建平安、保平安的强劲春风在东府大地吹遍了。
西南京路社区地处渭南老火车站,这里商铺林立,人流量大,又是多民族聚居区,公安临渭分局解放路派出所的社区民警迎难而上,唱响了“社区是我家,安全靠大家”的口号,编织了一张以群众自我防范为主的“三级治安防控网络”:一级社区群众防控网,以离退休人员为主组成巡逻队,街面巡查,巷口守望;二级内保防控网,企事业单位实行自保自治;三级商业门店防控网,由各门店指定专人沿街联防。社区内经营早点、夜市、自行车维修、配钥匙的经营人员也成为治安固定观察哨,清洁工成为治安流动观察员,使西南京路社区形成了纵横交织,信息灵敏的无缝隙防控格局,社区可防性案件实现了“零发案”。
在群防群治的基础上,渭南还在致力构建一个大型、综合性的平安城市管理系统,不仅要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需求,还要兼顾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等方面对图像监控的需求,同时要考虑报警、门禁等配套系统的集成以及与广播系统的联动。这自然需要资金。目前,渭南各县(市、区)综治维稳资金大都按《方案》规定拨付到位,渭南市还拿出500万元,临渭区拿出300万元,用于城区视频监控和技术装备建设。市公安局还成立了巡特警大队,临渭区在城区出入口等区域设立18个治安查报站和治安岗亭,在背街小巷安装视频探头600多个,做到24小时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市民李先生如是说:“现在我们是出门放心,在家舒心,天天开心。”
与渭南主城区一样,各县也相继投入巨资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其中蒲城县投资100余万元建立的“四门卡点”尤为引人注目。所谓“四门卡点”,即在出入城区的四个出入口设立四个治安卡口指挥部,安装视频监控和卡口高清速拍报警系统,对过往车辆的前脸、车身和驾驶人联网比对,三秒钟内生成鉴别结果,自动报警。
一个集人防、技防于一体,能有效发挥防范和打击作用的多层次防控体系已在东府大地初步形成。这体系如一位机敏尽责、不知疲倦的守望者,昼夜不歇力保一方安澜。
化解矛盾有措施
合阳县百良镇太枣村的老王有好几年都不开心了,原来,修高速路时占了他家的地,虽然领了9935.4元的补偿款,但他认为补偿算法有问题,因此不断上访,却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老王正郁闷呢,事情就在今年3月有了转机。原来,合阳县开始推行“乡村说事日”制度,动员了1000多名县乡干部,定期深入村组,专门为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在“说事日”里,镇党委安排司法办、信访办、治安办和包村干部上门为王老汉现场勘验,弄清了错不在高速路,是老汉自己勘验有误。“说事日”解开了老王几年解不开的“心病”,老王气顺了,乐呵呵表示再不上访了。
过去是群众带着情绪上访,现在是干部带着感情上门。上门就是走进矛盾,不回避矛盾,就是以务实的态度切实帮群众解心结,解矛盾,办好事,办难事。“乡村说事日”制度探索出了一条化解矛盾、构建社会和谐的新路子。
渭南政府部门深深明白,综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从更深的层次预防和减少犯罪,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致力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社会上的难点问题。
为此,渭南市充分发挥县乡“三位一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心作用,准确掌握各类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运用各种手段超前化解社会矛盾。各县(市、区)也创造性地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维稳新机制。如澄城县的“警+T”模式,警即公安机关、公安民警及辅警;T为社会各部门、各积极力量、各类对化解矛盾纠纷有利的一切可调动的积极性;+就是力量整合;“警+T”模式是指排查矛盾纠纷时,由公安机关和社会各部门、各积极力量强强联合。经过不断探索,全市社会矛盾大调解的格局初具形态。
平则安,安则稳,稳则治。
渭南市在平安建设上敢于真抓实干,敢于动硬,成绩斐然。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渭南市社会治安满意率接近89.14%;平安建设知晓率达到68.03%,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次前移三位。(陕西日报 记者 魏 焱 王忠杰 通讯员 祖 亮 陈志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