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坚持以“一村一品”为载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综合生产能力较快提升,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民生工程明显进步,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发展快、质量优、亮点多的显著特征。
——农业总产值预计可达200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坚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施“六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地膜玉米、设施蔬菜、有机林果、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均取得突出成效。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可达200亿元。
——今年预计人均纯收入420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七五”末为511元,“八五”末为991元,“九五”末为1464元,“十五”末为1882元,“十一五”预计4200元)在“十一五”期间,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年递增在500元以上。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84元,同比增长20.6%,比“十五”末增长123.2%,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4200元。
——科学种田粮食总产连年刷新。粮食连续5年丰收,不断刷新高产纪录。粮食总产在“十五”末190万吨基础上不断攀升,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248万吨,较上年增长9.2%,产值达到39亿元。其中,秋粮总产132万吨,占到粮食总产的53.2%,玉米总产由2005年的71万吨跃升到123万吨,占到秋粮总产的93.1%。首次实现秋粮超夏粮,百万亩地膜玉米挑起粮食增产的重担,为稳定粮食生产探索出一条新路。
——果业发展提质增效贡献显著。在果业发展中,我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大力推广四大优果关键技术,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强化果品市场营销,加强项目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全市种植水果面积已达208.79万亩,总产237.67万吨,水果总产值达50.07亿元,农民人均果业贡献为76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4%。同时,果业快速发展还带动了果品加工、果品贮藏、果品包装、运输、乡村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到2009年底,全市苹果浓缩汁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苹果浓缩汁生产基地;果品冷库、气调库贮藏能力达到40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果品机械贮藏基地。
—— 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势头良好。“十一五”期间, 我市设施蔬菜发展进入重要的历史机遇发展阶段,大荔、华县、华阴、临渭、富平和蒲城被列为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建设工程”基地县,设施蔬菜也被列为全市四大农民增收工程之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赤水大葱、富平茄子、大荔黄花菜、沙苑红萝卜、马渡九眼白莲、同州西瓜等瓜菜在全国享有盛誉。设施栽培的圣女果、彩椒、日本南瓜、哈密瓜、黄河蜜、礼品西瓜等销售顺畅。预计到2010年底,全市设施蔬菜(含瓜菜果菌等)生产面积将达到73万亩、产量200万吨、产值40亿元。其中日光温室面积7.9万亩、大棚14.4万亩。全市蔬菜面积将达到133万亩、产量315万吨、产值56亿元。设施蔬菜用50%的面积实现了70%的产值。
——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十一五”是我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的5年,是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逐步确立、畜牧业经济快速腾飞的5年。5年间,我市坚持把发展畜牧养殖业作为重中之重,突出抓生猪和奶畜,突出饲养大县,突出标准化养殖,历经多种风波和灾难,取得骄人成绩。2009年,全市生猪和奶牛存栏大幅度增长,其中生猪255万头、奶牛9万头,较上年增长24%、33%;拉动肉、奶产量剧增,分别达到25万吨、27万吨,分别增长25%、23%。畜牧业产值达到45亿元,增长19%。
——林业持续发展区域绿化突出。过去的5年,我市林业建设在注重资源环境功能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迈出可喜步伐,林特产业效益初步显现。2009年新建经济林基地14万亩,柿子、花椒、核桃、红枣产业带和用材林产业区规模进一步扩大。林特产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14%。
——劳务输出年创收达52亿元。劳务输出逆势而上,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劳务输出一直是农民增收的直接来源。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由20万人起步,每年以10-20万人的速度急剧增长,2009年,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逆势而上,首次突破百万人大关,达到105.7万人,较上年增长50%。当年劳务收入达到52亿元。
——基础设施民生投入逐年加大。 “十一五”期间,农村民生工程投入不断加大,水、电、路、交通、农用机械、能源等基础设施有较大改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新进展。2009年,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6.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4万亩,新修“四田”4.1万亩,新解决了38.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各级公路2056.18公里,全市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新增通村客运班线50条,通车行政村达到3054个,通达率达到95%。渭南农业信息网开通,并实现全覆盖,“一村一品”网上交易平台投入运营。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2034口。新增各类农机具2.4万台。 ——农产品市场对接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产品市场化走向多层次发展。先后组织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农产品交易会、国际苹果节、中国——东盟博览会、历届杨凌农高会等。农高会是近几年来我市农产品宣传、推介的一个重要窗口。2009年农高会上我市60多家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出30大类60余种农产品,受到客商和游客青睐,荣获了全省优秀展示奖、优秀成交奖、优秀组织奖。筛选出5大类106个招商引资项目,举办了“渭南招商引资签约专场”,共签约项目38个,签约总金额42.5亿元。组团赴台湾、日本、俄罗斯等地开拓农产品海外市场。蒲城金鑫农产品有限公司44吨酥梨出口到澳大利亚,受到客商欢迎。
——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有新提高。从2009年起,特聘市内外科技人才80名,成立了渭南市农业专家服务团。同时,组建了粮棉油、果业蔬菜、植保土肥、畜牧养殖、林业土管五个分团,科技服务能力趋向专业化。引进秦薯5号等红薯新品种5个、食葵品种1个、西瓜新品种5个,甜瓜品种3个,完成了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研究和马铃薯早熟栽培试验、国家西甜瓜试验站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展示区8个、示范点69个、参试品种(系)182个。积极推广应用“四改一增一晚”、农田盐渍化土壤改良,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麦草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经批准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上百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产业化快速有序推进。 2006年以来,全市已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1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0个、市级239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023个,农业产业化快速有序推进。其中,列入省级示范社14个,市级示范社71个,入股社员16.58万户。2010年前三季度,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共采购农产品112.6万吨,采购金额为52亿元,加工农产品79.84万吨,总销售收入为74.63亿元,带动农户1174500户次,带动农户总增收额为34亿元。企业共雇佣农民工25483人,发放工资5000多万元。(渭南日报 记者 王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