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选派乡镇领导兼任村支书收效明显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1-14 08:15

渭南市以推进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创先争优”为目标,从2008年开始,选派1900多名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到三四类村兼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书记),推行乡村干部一体抓增收、促发展、保稳定,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双赢,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两年增长1174元;全市3215个村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村级组织软、经济发展慢、党群民心散的四类村减少到569个。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职能出现了重大转变。渭南市委认真分析后认为,乡镇职能的转变,根本的是乡镇领导思路、方法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换。市委书记梁凤民在全市乡镇党委书记会议上强调“农民收入要上去,干部必须驻下去”,要求全市乡镇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到基础差、困难大、村级组织薄弱的三四类村任职。村党组织健全的,兼任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不健全的,任书记。为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按照“因村选人、因人派村、双向选择”的原则,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到村情最复杂、发展最滞后的村任职;党委副书记到村“两委”班子软弱、战斗力不强的村任职;其他副职领导按照分工,或到产业结构不明晰的村,或到矛盾大、不稳定的村任职,充分发挥干部个人特长,把最佳的组织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到三四类村兼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书记)后,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察村情、访民意,把实现农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作为定政策、作决策、干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谋划、理清思路、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把推进农村党组织升级晋档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把上级要求部署与本村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把帮扶目标与农民实际需求进行对接,把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进行调配,选准突破点和着力点,帮助农民群众选定致富项目、制定增收计划、提供技术资金支持,为群众排忧解难,帮助解决了一大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
     澄城县罗家洼乡西永固村第一书记王崇孝,租用闲置院落,建猪舍,示范生猪养殖,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该村群众仅靠养猪一项,年净增加收入4000余元;针对三、四类村普遍存在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等问题,第一书记(书记)充分发挥懂政策、信息灵、关系广的优势,有的为兼职村跑项目、引资金,硬化巷道、修建校舍、实施人饮工程;有的逐户排查矛盾,化解纠纷;有的在村上建立了“谈心说事室”,与群众沟通谈心,消除和化解了大量不稳定因素。
     抓好农村党建,关键在党委,责任在书记。选派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兼任三四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书记),既当“乡官”又当“村官”;既是直接责任人,又是具体责任人,实行“双岗双责”。角色定位的根本变化,使抓党建的责任由虚变实更明确了,担子由软变硬更实在了,有力地推动了村级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蒲城县建立村第一书记(书记)联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引导优秀青年农民向党组织靠拢,壮大了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力量;临渭区龙背乡所有村的第一书记帮助村上建立健全了管人、管钱、管事等制度,落实了“一定三有”,实现了管理制度化、决策民主化、奖惩合理化、考核具体化。2010年以来,在推进农村党建“四项重点工作”中,全市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除中省市配套资金之外,先后协调落实资金2273万元,组织新建改建村级场所924个,力度之大,进度之快超过第一轮项目计划;先后有30多个“难点村”通过第一书记(书记)的帮助,健全村“两委会”班子,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加强了村级组织建设。(陕西日报 记者  卢 萌)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