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渭南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业绩辉煌,我们满怀自信:渭南的经济社会已大步迈进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确定了今年奋斗的新目标:生产总值达到960亿元,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00亿元,增长5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00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5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达到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亿元,增长1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5%,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
在刚刚闭幕的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勇先后参加渭南代表团的讨论,对渭南的发展给予热切的关注和期望。赵正勇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对渭南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将渭南纳入全省“一核四极两轴两带”城镇发展体系之中,“一核”,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四极”,即宝鸡、渭南、榆林、汉中四个省域次核心城市,促进渭南建设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渭南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建设渭南钼产业基地,生产规模达到世界前列;以榆商高速、渭清公路和神渭输煤管道构成纵向东通道;加快建设渭河生态景观带;建设渭南潼关物流港……渭南的崛起鼓舞人心,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的重要一年。开好局、起好步事关渭南的长远发展。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必须突出抓好七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投资快速增长,全力推进重点项目,抓好项目编制和储备,下大气力招商引资,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的目标。二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是不断加速城镇化进程,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把人口和产业聚集作为主攻方向,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积极发展重点镇,加速形成秦东城市群。四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五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做强景点,做优服务,丰富文化内涵,实现渭南绿色崛起。六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努力扩大开放,打造最优发展环境。在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活力。七是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全力落实配套资金,切实加大投入,重点抓好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八件实事。
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一是要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始终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着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兴产业,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搞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二是要围绕目标抓落实。努力使全市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必须把这“六个新”的目标细化到各个专项规划之中,体现到具体工作的推进之中,落实到年度工作部署之中。三是要突出重点抓落实。始终如一地做到六个突出: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突出城镇化引领,突出城乡群众收入增加,突出实施项目带动,突出安全稳定,突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些着力点,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四是要改进作风抓落实。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风、创新创先之风,在渭南跨越发展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把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要奋发有为,扎实做好全年各项工作,确保“十二五”高点起步、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