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业的辉煌走出,面对工业化浪潮的澎湃激荡,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发展,激活了渭南这座蕴藏着无限潜力的城市。渭南的创业者们用辛勤的汗水、开拓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拼搏的豪情,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使13个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以及1个职教园区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在秦东大地。职教园区成为了渭南教育的新名片。渭南,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使园区成为了投资者创业的乐园,投资的热土。
截至目前,渭南全市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0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5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8.9亿元,水、电、路、气、讯等硬件设施基本配备到位;入园企业达716户,投产企业603户,完成总投资916.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92.1亿元,上缴税金26.9亿元,安置就业9.1万人。从2009年起,园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快速崛起,使渭南开始沿着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步迈进!
一个个园区的发展,助推全市新型工业化的大步迈进,才使渭南沉睡多年的地下资源变为经济优势,才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变为有形的生产力。一个个园区的发展,承载了一个个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项目,壮大和提升了渭南的能源、化工、食品、建材、冶炼、机械、医药等产业,使渭南迈上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一个个园区的发展,引来一个个大项目投产落户。园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先导区、核心区和增长极。
园区建起了,企业落户了,项目实施了,昔日的荒地滩涂修起了大路和厂房,园区的迅速崛起使渭南成为“创业的热土,梦想的乐园”。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中,国家继续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渭南市以其区位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产业成本优势和难得的政策机遇,无疑将成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地。
交通发达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政策优惠
八百里秦川东部,黄河、渭河、洛河三河纵横流淌,哺育滋润着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中国渭南。渭南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60万。渭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冶金、化工、轻纺、建材、食品加工和国家命名的优质粮、棉、油、烟、果、菜、牧生产基地。
这里资源禀赋富足,已探明矿藏51种,其中煤炭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金堆城成为亚洲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三,石灰石、铝矾土、大理石储量丰富。渭南素有陕西“粮仓”、“棉库”、“果乡”之称,是陕西最大的绿色果品、果汁基地、果品冷藏群,是西北新兴的畜牧业基地。
这里区位交通优越,渭南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到全国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等距离,是西北地区通往东、中部地区的东大门。县县通铁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和高速公路总里程均居陕西之首。随着郑西、大西高铁的全线贯通,15分钟可到西安,2小时直达郑州、太原,4小时可进北京,5小时直达上海,交通十分便捷。特别是渭南属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创造在西安、生产在渭南”,已成为在陕企业的最佳选择。
这里政策机遇千载难逢,按规划要求,渭南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渭南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对东部产业转移来说,这是一个最佳的转移区域;对投资者来说,也是开拓内地市场的最佳机遇期。
这里产业成本优势明显,黄河、渭河、洛河纵贯全境,在西北地区普遍缺水的情况下,年可利用水量达5.5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均价为2.86元/方。
这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完备,渭南以优势资源开发与优势产业聚集为重点,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光伏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七大产业集群。基础设施达到五通一平,目前入园企业达716户,其中投产企业603户,工业集中区为企业家在渭南的投资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和平台。
对于园区的建设,渭南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渭南市市长徐新荣在出席2010年第十四届西洽会 “关中——天水经济区”市长记者见面会时强调:渭南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把握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以及新型煤化工等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紧紧围绕已经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好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城镇化优先发展战略,使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真诚赢得投资客商网友称赞百姓获益
“我很骄傲。我们的渭南终于在前进,在加速发展。从现在渭北工业园的形式看,投资38.04亿元,其中47户企业正式入区建设。可以看出渭南市委、市政府发展渭北工业园的决心。从近几年工业园区周边农民回家就业增多,可以看出,渭南发展了。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创业了。我们期待渭北工业园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是一位名为“渭南人”的网友近日在网上发的帖子,表达了当地百姓对园区建设寄予的厚望。“这里的投资环境非常好!来这里办厂我们很是安心!”说起来渭南投资建厂,中联重科项目负责人有着说不完的满意。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中联重科在渭南高新区土方机械工业园项目的破土动工,国内最大的土方机械生产基地正式落户渭南。该项目占地2000亩,2009年3月破土动工,2010年10月建成投产,当年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预计2013年后销售收入可超过100亿元,实现税收9亿多元。“投资渭南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因为这里是一块持续发展的热土,环境好,人更好”。
据了解,在园区规划建设道路上,渭南市不断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服务管理体制,在条件成熟的园区内设立国税、地税、土管、城建、工商、劳动、电业等部门的派出机构,抽调分管业务的负责人和精干工作人员,进驻园区统一办公,由园区统一指挥、调度,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程、高效、快捷、优质的“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一站式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经济的战略构想,并积极付诸实施。为了提升园区品位和档次,渭南市对园区建设科学规划,提出了“园区是平台、项目是支撑、企业是主体、环境是保障”的发展思路。各园区则按照规模化、专业化、高新化的目标,着力培育一批省、市级示范园区,引导形成以省级园区为核心、以市级园区为重点、以县级园区为配套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培育和引进工业龙头企业,吸引配套企业不断加盟,使同类产业在园区内高度集聚,形成规模性的生产和集散基地;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体系,形成开发、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园区的“造血”功能,通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实现园区从“政策型”向“功能型”、“管理型”、“服务型”转变。
园区建设硕果累累未来发展前途似锦
到渭南园区投资经营,不仅有市场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更有环境优势。渭南园区的管理者秉承企业家至上的理念,视企业家为最稀缺的资源。他们制定了最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企业。近年来,渭南先后获得了“2009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2009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2010浙商重点投资推荐城市”、“2010中国粤商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殊荣。渭南市中小企业促进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热情的说:“我们欢迎各位企业家朋友像走亲访友一样到渭南旅游观光,投资兴业。我们将以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良的环境、更优质的服务,与各位企业家实现共同发展。”
4月2日,记者在渭南采访时获悉,渭南市《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的实施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即将出台。该“意见”明确了渭南园区的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一县一园、一园一业”的要求,全市以产业链的培育和延伸为纽带,集中力量建设和提升15个重点园区。到2015年,全市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争取达到5个以上,重点县城工业园区争取达到10个以上。园区预计实现产值达330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0%。园区平均每亩产值达180万元以上。渭南市政府每年将投入2000万元,用于园区的标准化厂房建设奖励补贴及小企业租金补助。同时,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补助;在此基础上,每年再安排2000万元,对各类资本在园区投资建设三层以上小企业孵化基地工业标准厂房进行补助。
在渭南市委、市政府对园区建设的高度重视下,经过渭南市各部门的精诚合作,党群干部的不懈努力,渭南已逐渐成为各地客商看好的一片投资热土,当地的投资环境获得投资客商的普遍好评。回望“十一五”,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成为渭南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和关键词。在园区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厂房拔地而起,一辆辆大型运输车辆来回穿梭,这一切都在昭示着渭南实施工业强市和项目带动战略,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宏伟规划正在秦东大地逐步展开。在创业者的印记中,这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这一段段艰辛的招商历程,这一串串跳动攀升的投资数据,成为推动渭南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跨越发展的强劲音符,也成为渭南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增长点!(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