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渭南,绿荫尽展,景色如画。渭南市“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按照 “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服务效能,解决突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紧贴实际,紧扣发展,使创先争优活动更具实践特色,更富时代气息。
转变作风赢民心
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渭南市委将抓好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市上先后向各县(市、区)委、市直各部门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放干部作风征求意见表和民主评议表,多方征求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党组织也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点岗评议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揭短亮丑,梳理出问题1044个。同时结合开展“进千家门、暖万人心”活动,全市37069名党员干部深入267167户群众,收集意见、建议164613条。
按照市委要求,各级各部门普遍开展“双承诺”活动,把要为群众解决的问题,通过媒体、网络、板报、LED显示屏等形式进行承诺公示。市委创先办组织11个县(市、区)和27个涉及经济发展、民生工程、安全稳定等全市重点工作以及窗口单位的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就服务群众的事项,需要整改的问题,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向社会进行公开承诺。澄城县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公开向社会承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内容,并分批次通过大会公开述职;华县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台账,对承诺目标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进行测评;大荔县公安局400余名民警向全县人民进行公开承诺。
为民谋利暖民心
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努力把转变作风的要求落实到帮群众致富、帮企业发展、帮基层解难的实际行动中。
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到群众中去,听民意,知民情、解民忧。市委书记庄长兴利用1个多月时间,深入11个县(市、区)及高新区、经开区的119个现场调研,探寻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良策,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新荣先后深入韩城市、合阳县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现场、渭河综合治理现场、职教园区、廉租房小区等地,要求各单位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
全市98个市直部门和中省驻渭单位将包联帮扶临渭区南塬贫困村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具体内容,帮助群众引进农业新技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累计为帮扶村投入资金923万元;198家企业与334个低收入村进行了对接,有89个项目正在实施,落实资金1529万元;市、县72个单位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到基层活动,发放图书资料35000册,义诊群众400余名。
促进发展聚民心
加快发展是渭南的第一要务,也是广大群众最大的期盼。活动中,全市上下紧扣主题主线,突出实践特色,努力实现市县目标考核在省市争先进位,部门单位在全省行业争先进位,党员干部在岗位示范上争先进位,在推动“三个上台阶”和“两增两减四翻番”上取得了一系列可见可闻、可圈可点的成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了新进展。分县市区召开了农村党组织“升级晋档、创先争优”活动现场会,先后有市、县、乡、村5000余名干部参加。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升级晋档、创先争优”活动,全市继续推行“党委示范抓产业、支部示范抓基地、党员示范抓特色”的党建“三示范”工作机制,培育了一大批农业专业村、特色镇,建立了28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各县(市、区)相继建立农业现代产业示范园区,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雨润集团、陕富面业、红星乳业、渭恒农机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现,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的模式,建立了农户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一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323元,较上年增加282元,增长27.0%,增幅创历年新高。
项目战略带动作用显著。坚持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项目投资迅速增长,截至4月底,全市210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175个,共完成投资183.6亿元,较去年同期投资额增长26%,一季度生产总值完成172.02亿元左右,增幅居全省第三。第十五届西洽会该市共签约251个合同项目,合同引资1225亿元,比上届增加63.1%。渭河综合治理重点项目10个工程标段33个工作面,累计完成土方填筑257万立方米,预计6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
新10大民生工程进展顺利。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生活环境、生产服务等新十大民生工程,一季度完成投资23.12亿元。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动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得到改善。全市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14349人,完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投资15660万元,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913套。潼关全面完成灾后重建1494户散户重建任务。
构建和谐渭南取得积极成效。市、县领导干部通过分口包抓、公开接访、包案下访等,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处置和化解苗头性、突发性问题,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陕西日报 记者 王忠杰 通讯员 祖 亮 崔晓怡 甘建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