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三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指出,狠抓“园区、景区、城区”三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渭南的战略选择,也是所有发展的目标所向,更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的根本路径。
近年来,我市把“园区、景区、城区”三区互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富民产业的重要载体,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现代城镇化为“载体”推动工业优化升级。这是我市破解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困局的必由之路。全市采取四轮驱动,加快统筹城乡建设步伐: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为以工促农打下了经济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统筹城乡打下产业基础;推进项目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城镇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为城乡一体打下了社会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破解二元结构打下了制度基础。
但也要看到,我市目前仍有4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城乡二元结构远没有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尖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依然落后,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任重道远。所以落实市委三届十二次全委会精神,还需要在狠抓“三区”建设上再下工夫,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进展新突破。
狠抓“三区”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加强园区管理,提高配套功能,加大服务力度,突出解决供地、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交通、用地等生产要素制约矛盾,加速推进园区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提升园区发展实力。
狠抓“三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渭南中心城市主城区建设的意见》,加快全市城镇化进程。在体制和机制上寻求突破,加快推进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城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土地利用,经营城市上下工夫,建高楼,腾空间,增绿地,造景观。集约节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城市公共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实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着力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县域城镇一体化的新格局。
狠抓“三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按照《关于做优做强精品旅游景区的实施意见》,以华山为龙头,以洽川、少华山、韩城古城、陶艺村等为重点,加快开发韩城梁带村古墓、党家村民居、蒲城唐桥陵、大荔沙苑、潼关八景等文化景点,大力发展游园观光、博览会展、人文创意等城市旅游。着力打造八大景区,逐步形成 “四大旅游板块”发展格局,提升我市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动城乡快速发展的功能。要加快华山申遗、上市,积极培育文化娱乐业和旅游新业态,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特色演艺、特色餐饮进景区,打造渭南餐饮旅游文化演艺品牌,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
抓好“三区”建设,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措施支持。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智慧用在“三区”发展上,把心思放在“三区”建设上,把工夫下到为“三区”建设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加大改革创新,多问计求策,跑部进省争取资金,优化环境招商引资,策划项目银行融资,通过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合力推进“三区”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提升我市的核心竞争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抓好“三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工作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最终实现“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为广大农村造福,为广大农民谋利。 (渭南日报评论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