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终于结出了硕果,2011年12月20日,市上领导从北京把这块金灿灿的奖牌抱了回来,沉甸甸的奖牌对基础相对薄弱的渭南来说,蕴含的意义深远。它更像一块碑,承载了540万人为梦想家园而艰苦奋斗的酸甜苦辣。
渭南市的创卫共走过了7年历史。7年里,渭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从2008年4月开始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以来,他们按照“经常抓环境,重点抓建设,长效抓管理,落实抓考核,整体抓达标”的思路,不仅强化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环境,增强了市民的文明卫生意识,而且创出了形象,凝聚了民心,塑造了精神,增加了渭南的人气、旺气和生气。
城市硬件靓起来
受财力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渭南的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很多。创“国卫”以前,城区地下的管网建设几近为零;地上的道路一是等级低,二是断头路多。硬件设施相当于一个普通县城的水平。
创“国卫”后,渭南市先后拿出30多亿元,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打通了9条城市断头路,新修城市道路12条,特别是滨河大道、乐天大街中段等城市主干道的相继建成,构筑了快捷方便的城市交通网络。同时实施了一批精品工程。新建了朝阳公园、湭河公园、信达运动广场、新洲城市广场、海星健身广场和32个街头绿地广场。对城区重点建筑、主要干道、广场绿地、出入市口等实施亮化改造,累计实施景观亮化32条道路、100多幢沿街建筑,安装路灯2万盏,城市路灯亮化率达到98%。建成垃圾处理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和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多处大型环卫基础设施。市区公厕总量达到131座,环卫设施完好率达到了98%以上。
生态环境好起来
为创造一个宜居、宜商、宜游的新渭南,市上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实施了四大工程,用于改善渭南的生态环境。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市区共拆除改造燃煤锅炉420台,治理工业企业燃煤锅炉30台。投资9395万元建设集中供热工程,供热面积达到103万平方米。加强餐饮业油烟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建筑工地扬尘整治,增加城区洒水压尘频率,生活垃圾全部实行封闭式收集清运。加快机动车尾气治理,设立机动车环保监测线3条。建设加气站2个,795辆出租车和150辆公交车全部改为“燃油燃气双料车”。2009年、2010年市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分别达到304天、313天。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关闭水源区域采石厂、洗砂厂14家,建设沼气池500口。在市区建起三个污水处理厂,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2009年、2010年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2.23%、84.38%,2011年1-7月份处理率达到84.55%,达到了“国卫”标准要求。
三是实施绿化工程。按照“大绿、大水、大空间”的理念,积极实施项目绿化、道路绿化、广场绿化、庭院绿化工程,建成老城东部、湭河公园、渭清路、滨河大道、310国道、南塬北坡等一大批城市绿化项目。城区绿地达到127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2.75%,绿化覆盖率达到37.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98平方米,均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并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四是实施宁静工程。加大建筑施工噪音和社会噪音的监管和处罚。禁止大型货运车辆等进入市区,主要街道增设禁鸣标志,教育市民文明婚丧嫁娶,严禁燃放烟花炮竹。2009年、2010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4.4分贝、53.9分贝,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脏乱差”销声匿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渭南污水横流,垃圾飞舞,烟尘缭绕,是创卫的“三治”改变了这一切。
一是治脏。他们理顺环卫工作体制,下划清扫保洁责任,调动街办创卫积极性,变多把扫帚为“一把扫帚扫到底”。加快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推行清扫机械化和垃圾袋装化,实现市区主干道全天候保洁、次干道和背街小巷12小时保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二是治乱。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理顺城管执法体制,解决了建筑垃圾搬家围城的问题。出台城区养犬管理办法,促进城市养犬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开展交通秩序整顿活动,规范城市停车,取缔摩的、三轮车非法载客现象。聘请专业清洗公司整治城区野广告,设立瓜果便民销售点,杜绝乱停、乱放、乱摆、乱贴行为。
三是治差。把临街建筑拆除整治作为城市治差的首要任务。市级各大班子机关带头拆除沿街围墙和门面房,实现绿地社会共享。先后拆除违法、违章和有碍观瞻建筑295户57075平方米,刷新改造临街建筑555户,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卫生“老大难”的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也按照“道路硬化、庭院绿化、巷道亮化、地面净化、墙面洁化”的要求,打了卫生翻身仗。通过单位集资、社会捐资、以奖代补等办法,累计硬化村居民巷道602条,硬化距城5公里农村道路201条;拆除村居民门前户厕5897座,建成三格式卫生厕所2400多个,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
“看不见”的卫生受重视
渭南的创卫,不走过程,不图虚名。他们一手抓“看得见”的卫生,一手抓“看不见”的卫生,把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除害防病”工作空前重视。
一是集中整治“六小”行业。按照“谁发证、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卫生、药监、工商、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把“六小”门店准入关。
二是加大食品、公共场所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制订了重大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食品及食品原料索证率、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从业人员培训率、健康证持证率、“五病”调离率均达到100%,餐饮业、集体食堂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98%。食物中毒报告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健全。近年来,全市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生活饮用水污染和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故,未出现重大食源性疾患。
三是大力推进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完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城区各医院建立控制院内感染制度、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市级以上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实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制度,疫情报告及时,处理规范。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服务站建立规范的接种门诊。医疗废物实行分类管理,统一收集、运输、消纳。近两年来无甲、乙类传染病爆发疫情及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98%。
四是高度重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组建专业消杀队伍,每年对重点场所进行集中消杀,采取封闭垃圾通道、拆除旱厕、整治污水沟渠、搬迁养殖场和废品收购站、疏通下水道等措施,建立市、区、街办三级病媒生物防制网络。经省爱卫办考核鉴定,城区灭鼠、灭蚊、灭蟑三项指标均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标准。
创卫就像一场革命,深刻改变了渭南。它的意义不仅仅是陕西的东部多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而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从此拥有了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美好家园。(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