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渭南市社会经济发展盘点
2011年,渭南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加快经济发展转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执政之要,在加快转型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创新的同时,关注民生,谋富民之策,行利民之举,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幸福指数也成了渭南最好的“成绩单”。


2011年,渭南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加快经济发展转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执政之要,在加快转型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创新的同时,关注民生,谋富民之策,行利民之举,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幸福指数也成了渭南最好的“成绩单”。
渭南是三秦大地的东大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对于整个陕西的全局谋划和关中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站在“十二五”开年的新起点上,渭南以实实在在的城市变化、经济数字增长和社会公共服务,积极践行“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安全、尊严”的承诺,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正在崛起。
创先争优 党建也是生产力
去年的洪涝灾害中,渭南市华阴市北社管区新姚村党支部书记刘民虎、村委会主任龚小红在看到大坝渗漏时,带领党员奋不顾身跳进水中进行封堵,及时处理了险情……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渭南市22名市级党员领导、127名县(市、区)、588名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和3万余名党员,用实际行动使“党员”、“干部”成为在危难关头最能让群众感到希望和温暖的字眼。
党建也是生产力。渭南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共产党员积极投身万名党员旗帜引领工程、千名处级干部示范工程、百部千企包村帮扶工程、窗口服务民生样板工程、维护和谐稳定模范工程等“五大工程”,以亲民务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为了切实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富裕群众,渭南各级各部门普遍开展了“双承诺”活动,紧扣提诺、定诺、示诺、践诺、评诺“五个环节”落实承诺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承诺公示。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也向群众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解答群众疑问,接受群众监督。
党员干部作风上的新变化新气象,为渭南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组织保障。通过实施“五大工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转变作风的要求落实到帮群众致富、帮企业发展、帮基层解难的实际行动中,落实到务实创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具体工作中。
“秦东党旗格外红,干群关系格外亲”,创先争优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更加深厚,发展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创模创卫 还东府大地之美
去年12月20日,渭南市经过3年多的全民攻坚之后捧回了“国家卫生城市”的奖牌;卯辰之交,渭南人也正在为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继续努力着。创卫创模使渭南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也使渭南人感受到了真正的城市之美。而就在城市新颜的背后,是政府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动及城市筋骨的一场革命。
受财力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渭南的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很多。创“国卫”以前,城区地下的管网建设几近为零,地上的道路等级低、断头路多,硬件设施相当于一个普通县城的水平。2008年4月开始创“国卫”后,渭南市先后拿出30多亿元,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
为创造一个宜居、宜商、宜游的新渭南,市上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实施了蓝天、碧水、绿化、宁静四大工程,用于改善渭南的生态环境。
创卫以来,该市累计投资30多亿元,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创卫成果。
在建设城市路网中,一举打破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盘踞几十年穿城铁路。打通了9条城市断头路,新修了12条城市道路,构筑了市民快捷、方便出行的城市交通网络。按照“一街一风格、一路一特色、一楼一景观”的亮化布局,对主要干道、广场绿地、出入市口的32条道路、100多幢沿街建筑进行了亮化装点,使城市路灯亮化率达到98%,亮化工程将渭南城区映照成了一个美丽的光影世界,“出新、出彩、出景”的“三出”亮化模式点亮了夜景灯,照亮了百姓心。
青山环抱,绿树映城,庭院小区花香四溢……绿色就是这样培育着一个城市的生命,穿行在了渭南人心中。今日的渭南,犹如一座繁花似锦、绿意浓浓的生态大花园充满着生机勃勃。而这一切皆得益实施的“大绿、大水、大空间”的理念,在布局上突出了“一园一景观,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的绿化格局,按照项目绿化、道路绿化、广场绿化、庭院绿化,建成老城东部、湭河公园、渭清路、滨河大道、310国道、南塬北坡等一大批城市绿化项目。使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98平方米,用绿意盎然奏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一个城市,如何在转型发展中把生态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从工业文明走向绿色文明,把环境建设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战略手段来实施?渭南市提出市县联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以中心城市创模带动各县市创模,城乡梯次推动,在秦东1.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齐心协力建成一个环保模范城市群,形成“大环保”的规模效益,实现区域环境保护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全市跨越发展。
城市的环境要国卫标准、省级模范,那农村环境该如何治理?渭南市的农村清洁工程就是把城市创卫引向农村的一项统筹城乡发展工程。渭南市的总体设想是利用三年时间,一年遏制农村面源污染蔓延、两年显著改观农村环境面貌、三年发生根本性变化。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县市区有专管机构、乡镇有环卫所、村有环卫站”的组织管理体系。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一大批突出问题得到治理,“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开始在一部分地方推行。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引起项目投入和社会投入的相继跟进,渭南农村长期严重滞后的环卫设施状况大为改观。
园区经济 助推新型工业化
近年来渭南市跳出农业做产业,跳出农业抓收入,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培植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载体。
抓园区建设就是解决新型工业化问题。园区的发展助推全市新型工业化的大步迈进,使渭南沉睡多年的地下资源变为经济优势,才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变为有形的生产力。
为推进建设新型工业化园区,渭南市建立健全工业园区考核机制,设立园区发展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渭南高新区、省级开发区渭南经开区和卤阳湖现代产业省级开发区,以及10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目前,各个园区的发展各有侧重,高新区坚持“四位一体”加速发展并强化示范引领功能,经开区和卤阳湖开发区创新机制、突破发展,富平深陕新兴产业示范园、澄城工业园、大荔科技产业园等县级园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进一步形成体系完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在园区建设发展中,市上要求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的推动作用,培育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协调配套的工业聚集区。同时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新机遇,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培育具有领跑作用的大型企业。尤其是要引导园区骨干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战略,带动辐射一大批配套、协作、互补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渭南工业经济的层次和素质。“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工业总值达到4000亿元。
渭河治理 绿色长廊更安澜
横贯八百里秦川的渭河不仅是陕西的“母亲河”,也是我省每年防汛的“心腹之患”。去年渭河之所以经受住了50年来最大洪水的考验,奇迹般地实现了“零决口、零伤亡”,正是因为新建加宽的108公里堤防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1年初,渭南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投资609亿元,通过加宽、疏浚河道、整治河滩、绿化治污、开发利用,把渭河打造成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重现渭河新的历史辉煌。
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热烈响应和沿渭广大干部群众的坚决拥护。“住在河岸边,以前总担心汛期大水冲进家门,冲毁庄稼。听说现在的治理工程要把大堤变成四车道马路,沿路还要进行大绿化,那我们以后就再也不受住在河边的苦了,”这是渭河沿岸人对渭河治理的期盼。
渭南市的治渭工作,当年建设当年发挥作用。已经建成的堤防工程不但使渭河防洪能力大大提高,而且通过配套的绿化措施与河滩整治,已经呈现出了人水和谐、安澜绿色的雏形,一条生态的、具有活力的新渭河正在显现,必将为陕西东大门建设增添新的光彩。
关注民生 幸福指数大提升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要、在得民心,”群众的幸福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渭南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扩大了民生保障范围,实施促进了就业、保障住房等多项民生工程。市民骄傲地表示:渭南真的变了!变得水清了、城绿了、道路宽敞了,环境优美了!现在,我觉得我们渭南嫽的太。
渭南把推进农民进城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紧紧抓住“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项工作重点,持续推进“机制要高效、政策要惠农、模式要灵活、服务要落实、氛围要浓厚”五个环节创新,在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落户,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全市共有21.8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完成省任务15.8万的138%,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为了使进城居民有住房、有事干,渭南市唱响了“三个不变、五个好处”的政策优惠,并在三个方面大胆突破:一是允许农民带地进城,二是城乡户籍一元管理,三是明确补偿资金来源,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实行创业带动就业。依托全市28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和39个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农民进驻创业,纳入小额贷款扶持对象,实现倍增效应。对进城农民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招聘活动,优先解决安置就业。同时,在每个县城都至少建成一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还在乡镇推广建设“农民创业一条街”的做法,最大限度地吸纳就业。
2011年,渭南市把加快保障房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抓手,在省政府下达保障房建设2.4万套的基础上,自加压力,确定了2011年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3万套的目标任务,是省政府下达任务的近2倍。
渭南市把保障房建设纳入对各区县的目标考核,实行“月排名、季点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问责”制度,对完不成年度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追究领导责任,确保开工率和竣工率。对列入计划的保障房建设项目,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立项、规划、环评、随报随批,土地审批实行“直通车”,指标单列,应保尽保。为确保资金到位,在用好中省资金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从地方债券中拿出1.37亿元用于保障房建设,各区县想方设法筹资3.1亿元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在分配管理上,实行社区、街道办、市住建部门“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和轮候制度;在信息系统建设上,渭南市住房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初步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签约、备案、预售登记制度等。
为了解决群众看戏需求和专业剧团体制之间的矛盾,渭南市创新思路,财政补贴开展“一元剧场”,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从2011年8月起,渭南一元剧场又成功地实现了三个延伸和扩展,即从渭南主城区向各县市区延伸和拓展,从周末一元剧场到一元剧场延伸和拓展,从市级一个剧团,向各县市区剧团延伸和拓展。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这份“文化大餐”,现在的财政补贴标准也提高了。同时,渭南市还成立了陕西华典民间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渭南市连续六年把“平安渭南”建设列入十大民生工程,提出将“四打击两清理一整治”专项行动作为创建“平安渭南”、提升公众安全感的重要载体。渭南市选定蒲城县作为试点,全面加强四门卡点和城区技防网络建设,成效明显。省上也以蒲城经验为蓝本,制定并实施的社会治安防控“853”工程规划在全省推广。(陕西日报 通讯员 刘玉陆 祖亮 记者 张玲玲 刘锦)
延伸阅读:渭南名片
国家卫生城市
省级园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渭南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渭南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其他10个工业园区功能健全,设施配套,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4%。
华山成功晋升国家5A景区,渭南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全国最佳旅游城市”。
浙商、苏商、粤商最佳投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