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0.27%……这一个个数字是渭南市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交出的漂亮答卷。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数字格外引人注目——渭南市民生方面投入资金120亿元,几乎占到2011年全省投入民生资金的20%。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单纯追求GDP数字的刷新,还是为群众多办实事,想方设法改善百姓生活?渭南市委、市政府在“办好民生就是最大的政绩”这一思想指导下,始终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上,展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没有什么政绩,能比保障和改善民生更重要,更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发展的成效,不单是体现在GDP的增长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城乡群众收入的提高上,解决群众最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只有这样,以人为本,才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想,我之所行。渭南的执政者一直把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惠民、利民的一项项措施、一个个行动,情动东秦,温暖人心。
2011年,省政府下达保障房建设任务2.4万套,渭南自加压力,确定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3万套的目标任务,现已提前全面完成。
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去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突破80万,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4050”等救助对象就业率达90%以上,已全面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全市农村低保最低限定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市农村享受低保人数达27万人,5228名五保对象纳入供养,高龄老人生活保健补贴开始发放。
……
所有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都凝结着渭南各级党委、政府的深情与心血,映衬着东秦百姓更加灿烂、生动的笑脸。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渭南市委、市政府对于民生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建设人民幸福的“和谐东大门”、繁荣兴盛的“富裕东大门”、人文绿色的“文明东大门”、创新开放的“活力东大门”。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渭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个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必将更加骄傲地屹立于三秦大地。(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