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市四次党代会上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实渭南实现跨越发展的根基。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汉字之祖仓颉、情诗之源洽川、白酒之祖杜康,以及“史圣”和“三贤”等等文化积淀,就足以让我们自豪和骄傲。还有丰图义仓、同州梆子、眉胡、碗碗腔、阿宫腔、渭华起义、华阴老腔、华县皮影、一元剧场等灿若星辰的文化符号,无不彰显着我们渭南每个时代的繁荣与文明。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简言之,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是社会稳定的调控器。
鉴此,在全国上下积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市委书记庄长兴在市四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共创文明家园”要求,这是历史赋予东秦儿女的责任。
如何共创文明家园?报告提出了三条具体措施:一要实施文明提升工程。要广泛开展“树文明新风、做文明市民”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二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和图书馆。巩固提高县级文化设施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乡乡有文化中心,村村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三要实施文化品牌工程。要以“一元剧场”为示范,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品牌,提高渭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西岳览胜”、“洽川寻梦”等演艺品牌,改造提升“华阴老腔”、“华县皮影”等非遗品牌,挖掘弘扬“风追司马”、“三贤故里”等历史文化品牌。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企业和传承人,造就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文化领军人物队伍。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创建国家文化示范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渭南市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并下发给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全力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我市将迎来大发展的春风。
目标如灯塔,措施似航标。让我们在新一届市委领导下,团结一致,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而努力奋斗!(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