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来,渭南周密部署传达学习,迅速调研理清思路,积极培训骨干引领,重金表彰激励先进。真正从“战略化规划、工程化推进、目标化管理、责任化落实”,高起点地吹响了东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角。
渭南市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市委还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党校、讲师团等单位政治素质强、理论水平高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组成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于2011年11月14日分赴各区县开展宣讲工作。接着,市委书记庄长兴、市长徐新荣又分别带队到文化单位调研。
目前,渭南拥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1200多家,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7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45个,2010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增长率达30%,其中“一元剧场”演出项目,被中宣部把其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培训内容,在全国推广。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天地社火、韩城锣鼓等多次赴美、德、法、俄、日、英表演,文化魅力感染世界。2011年12月1日,渭南市召开了东秦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表彰动员大会,市上拿出198万元对近年来在文化领域重点门类和文化产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渭南于2011年11月15日出台了《渭南市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从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系政策、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化发展资金投入及落实优惠政策等7个方面提出了扶持各类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30条具体措施。同时推出“五大战略”,分别是:一是“渭南精神弘扬”战略。主要是做好“信仰、信念、信心”宣传教育,推进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机关、进头脑,实施“渭南历史文化探源工程”,大力资助和表彰“热爱渭南、建设渭南、宣传渭南”文化实践活动。二是“文化惠民”战略。主要是优先安排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按划拨方式供地,并在立项、选址、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有关规费予以减免。公共文化资源因规划调整、城市建设、项目开发等原因所获得的收益或资产,全额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级五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各县文化馆、农村文化活动室全覆盖。深化拓展“一元剧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推进百镇千村惠民演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抢救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授予有重大影响的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荣誉称号,给予必要的补助和奖励。培育一批生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企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三是“规模突破”战略。按照“产业规划突破、重点项目引领、大型企业支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年增速保持在25%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5%以上。对在本市投资创办生产性文化企业的,注册资本按法定最低限额执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制重组,落实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在资源配置、资质认定、项目审批、财政扶持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扶持一批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和集团,支持有条件的民营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对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对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四是“文艺精品”战略。重点扶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的策划创作生产,抓好“五个一”、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和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从今年起,本市原创的影视动画作品、广播剧、电影作品在中、省媒体播放的均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际、国内有关大奖的影视、演艺、动漫等原创作品进行专项奖励。鼓励各类演艺团体积极参加出省、出境、出国演出,对参加国家级演出和省级以上表演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进行专项奖励。五是“人才兴文”战略。对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给予1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和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享受市政府人才补贴,特别杰出的予以重奖,并授予荣誉称号;对渭南市引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由市、县财政全额奖励给个人。(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