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渭南天蓝水清,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夙愿,也是对渭南人民的承诺。为此,近年来,我市提出,“对支持创模,加大环保投入的企业给予支持和帮助,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限期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不论产值有多高,贡献有多大,坚决关停”。并将其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刚性举措,并先后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集中整治土石灰窑、燃煤锅炉整治、秸秆禁烧和涉煤企业环境整治五大攻坚战。渭南市区连续3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超过300天,彻底告别煤烟型污染严重的旧貌,打造出“天蓝地绿水清”新形象。
淘汰落后产能。我市把大气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有机结合,坚持关停一批、治理一批、监控一批,着力推进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关小上大”,采取强有力措施,先后淘汰落后焦化产能535万吨、水泥458万吨、火电54万千瓦、钢铁73万吨、造纸47.45万吨,关停涉铅企业10家,淘汰石灰窑183家、粉灰厂116家,为新型工业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同时,充分发挥环评审批的产业调整杠杆作用,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支持“关小上大”项目,对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重的韩城、富平、蒲城等县市给予政策倾斜,积极争取全省焦化、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指标。建成和在建的焦化生产能力达1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达600万吨,保持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传统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了增产减污,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集中整治土石灰窑。富平和蒲城县土石灰窑是当地的传统产业,存在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被省环保厅列为省级挂牌督办。我市切实发挥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实现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督促蒲城、富平两县政府制定淘汰、取缔土法石灰窑工作方案,先后取缔土法石灰窑183家、关停粉灰厂49家,引进过渡改良型白灰窑9个。并引导企业用先进工艺和技术促进木炭产业健康发展。
市长挂帅拆锅炉。城区燃煤锅炉治理一度成为创模工作的难点,为此,我市印发了《渭南市区燃烧锅炉拆除改造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长为总指挥,主管市长为副总指挥,市级监察、环保、公安等16个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区燃煤锅炉拆除改造工作指挥部。对按期自行拆除燃煤锅炉单位进行奖励,对拆除改造不力、行动迟缓、不按期拆除改造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市区不再新批燃煤锅炉,并严格执行“烟囱落地、锅炉移位、断水断电”的标准。近年共拆除燃煤锅炉403台,投资9395万元,建设供热站23个,供热面积103万平方米,采暖人数增至8.5万人。
源头控制秸秆焚烧。我市作为农业大市,焚烧秸秆严重污染大气环境,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公共交通安全。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市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同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紧密结合,在“三夏”和秋收期间严格监控城乡接合部、渭河两岸、310国道、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和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禁烧区内的秸秆禁烧工作,提出了县(市、区)政府牵头,部门包联、严格奖惩、责任追究等具体工作措施,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秸秆禁烧的好处及焚烧的后果。推行“收、耕、种”一条龙作业,积极推广机耕、机播、秸秆机械捡拾技术,坚持成熟一片,收获一片,覆盖一片,播种一片,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整治涉煤企业粉尘污染。近年来,全市先后投入两亿元大规模治理涉煤企业粉尘污染,以煤矿企业、发电厂、洗煤厂、焦化厂等涉煤企业为重点,安装防风抑尘网、喷淋系统等各种灭尘降尘设施,减少粉尘污染。将粉尘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列入建设项目“三同时”严格监管。目前,在68家企业安装防网抑尘网、防风墙、堆煤棚48处,安装喷淋设施687(台)套、抑尘设施33台。全市涉煤企业粉尘污染大大降低。(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