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市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02 07:36

八百里秦川,渭南当先。近年来,素有“关中粮仓”之称的渭南,以“做强园区、做美城区、做优景区”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使这座城市处处涌动着活力,蓄积着超常发展的“能量”,酝酿着新的“升级”。
      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建设陕西东大门”战略决策的适时提出,为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由“量变”向“质变”的跨越带来了重大机遇,秦东大地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浪潮由此掀起!
      渭南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密切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和《渭南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渭南建成关天经济区和秦晋豫区域中心、东西部开放型经济合作示范区、西部现代农业先行区、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中西部门户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

优势作支点,“东大门”从地理概念到开放发展前沿

位处陕西东大门的渭南,地处我国版图中心,西安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是北京时间授时中心,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东大门,是关天经济区和黄河金三角合作区的重要支点,市场战略位置极佳。
      这里交通便捷。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连霍、西禹高速公路,108、310国道同陇海、西延、西韩、西南、西郑等7条铁路纵横交错,县县通铁路、通高速。
      这里资源丰厚。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的矿藏33种,其中煤、气、钼、金、石颇具优势,是我国十大煤炭产地之一,钼矿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位,是亚洲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火力发电占全省1/3。这里历来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优的农业生态区和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陕西“粮仓”、“棉库”之称,是“中国苹果之乡”、“中国酥梨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枣乡”和“中国柿乡”。
      这里投资环境优越。是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和“十一五”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市,是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和苏商、粤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2011年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被新华社半月谈杂志评为“全国投资环境十佳城市”。
      这里的干部群众对加快发展期盼强烈。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决策令540多万秦东儿女欢欣鼓舞,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了“目标同向、发展同心、工作同步”的建设高潮。

基础已定,发展脉络在升华中延续

近年来,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一直是渭南对未来发展脉络的共识。
      在这一发展主线的引领下,渭南全力挺进,发展成就喜人。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872亿元,年均增长40%。
      郑西高铁、渭蒲高速、西潼高速扩建等重大工程建成通车。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荣膺全国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3%。年转移劳动力90万人左右。
      全市13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备,入园企业达到790户,实现营业收入928亿元,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有色冶炼等产业集群。
      三一重工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渭南,大唐集团等15家央企来渭投资。
      ……
      所有这些成绩都在证明一个观点:渭南大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
      2012年初,《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要突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提升交通、水利、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四大保障能力,强化开放开发、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动力,努力打造现代开放、文明靓丽、活力创新的陕西东大门。
      省委书记赵乐际对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寄予厚望,明确要求渭南紧紧抓住省上支持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机遇,加快项目引进和园区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做大经济规模,筑牢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实施渭河综合整治,治理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努力使山更绿、水更秀、景更美。同时要挖掘丰厚文化底蕴,做大做强文化品牌,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省长赵正永表示,支持渭南建设好陕西东大门,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展示陕西新形象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渭南加快崛起、促进陕西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对陕西省加快迈向中等发达省份行列、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蓝图可期,32条措施夯实“东大门”建设

“以打造关天经济区战略门户、生态田园新城、东西合作高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国际旅游胜地为战略定位,把渭南建设成为陕西的形象、开放、繁荣之门。”今年3月12日,在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渭南市发改委副主任闫华峰向媒体如此介绍。
      按照省上渭南东大门建设的目标规划,到2015年,渭南生产总值要达到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达到35000元和10000元,分别较2010年翻一番;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20万吨以上,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924万亩。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产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秦东生态田园城镇群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协调,建成繁荣兴盛的富裕东大门、人文绿色的文明东大门、幸福安全的和谐东大门、创新开放的活力东大门。
      为了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这一目标,渭南市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根据《规划》,渭南将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
      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按照规划,渭南将实施合阳、白水、韩城三大千万吨煤田勘探与开发,重点建设澄合矿区煤矸石发电、韩城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扎实推进韩城500万吨焦化、陕化节能减排、渭化“双醋”联产及蒲城180万吨二甲醚等项目,做强能源化工产业。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将推进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优质林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三优一特”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大荔农业科技园区、华阴农垦区和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全国高效生态农业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一山(华山)一水(黄河)一圣人(司马迁)”的独特品牌,实施旅游大景点和精品线路支撑战略。积极推进果蔬冷链物流、粮油物流、棉花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发展电子政务、商务、农务和金融超市,改造提升大型商场、专业市场和大卖场、专卖店,完善建设农村集贸市场、购物超市和便利店、代销店等,构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
      目前,秦东大地园林化建设已经启动实施;今年全市计划建设3.68万套保障性住房;同时总投资465.5万元的123个城建重点项目也将于今年开建,积极改善城市路网、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及旧城改造等。
      形象之门在“着装”,开放之门正开启,繁荣之门将崛起。借力东风,渭南将以实实在在的城市面貌变化、经济数字增长、社会公共服务等打造陕西“东大门”,一个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新渭南即将呈现秦东大地。(陕西日报)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