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是陕西的东大门,多数自东陆路而来的旅客、商贾对陕西的第一感受源自渭南。不仅如此,渭南也是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第一阶梯。作为陕西东大门,渭南的形象应当如何勾画,我们在《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中,找到这样四个词汇来界定:“关中水乡,绿色渭南”、“低碳城市,宜居渭南”、“旅游胜地,人文渭南”、“关天门户,物流中心”。
形象一:关中水乡 绿色渭南
在今年2月21日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加快推进以城市段为重点的渭河防洪治理,力争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建设滨河生态休闲走廊,打造关中水乡。
把地处西北内陆的渭南打造成水乡,这一梦想正在渭南变为现实,渭南在穿城而过的沋河蓄水造湖,建设滨河大道生态景观,就给渭南人民一份意外的惊喜!随着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快速、高效推进,渭南人相信,政府不但可以给他们一个安澜渭河,还可以给他们一个绿色渭河、生态渭河。如今,“东大门建设”提出打造关中水乡,借助渭河整治的东风,这一梦想完全可以实现。
根据《意见》,要在渭南建设坚强安澜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以“二华夹槽”为重点,支持渭南搞好水利建设。实施渭河南山支流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抓好渭河下游综合整治和“二华”干沟蓄洪建湖工程,在“二华夹槽”地带建成集调蓄洪水、水源涵养、水生农业、农田灌溉、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人造湖泊。
同时,建设中心城市“一河两岸”水景生态区和绿色长廊,打造“河绕城郭、人水相亲”的生态田园城市。推进蓄水建湖、活水兴城和造林绿化、森林围城工程,实施“引水进城”和“引黄入渭”、“引清济沋”以及平原水库等水利工程。高起点建设绿色园艺、文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把渭南建成秦东明珠城。
清晰的思路、完善的措施,再加上勤劳质朴的渭南人民的努力,关中水乡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渭南市华县赤水镇贾家村西村小组65岁的村民贾安民,对于建设关中水乡深信不疑。“以前每到汛期就睡不安稳,最近家门口的大堤加固了、修美了,今年我肯定不用‘跑水’。而且看新闻上说,政府治理渭河不光为了安全,还要修湖、建公园。照这说法,我们这里就是关中的水乡啊!”
形象二:低碳城市 宜居渭南
让渭南天蓝水清,一直是渭南市委、市政府的夙愿,也是对渭南人民的承诺。
2009年开始,渭南市区连续3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超过300天,彻底告别煤烟型污染严重的旧貌。
“十一五”以来,渭南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90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192万亩。加快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万元GDP能耗下降到2.706吨标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此次在“东大门建设”中,省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支持渭南申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打造国际低碳技术应用与投资示范区。
在渭南市制定的《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规划》中,把加快创建低碳城市进行了细致且科学的规划。
加强煤炭、电力、冶金、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低碳技术应用,加快农村沼气、秸秆等生物质能和韩城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开发,积极开展渭南中心城市地热能供暖、太阳能屋顶光电一体化示范项目,支持潼关搞好全国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抓好渭南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30万千瓦以上火电企业燃煤机组和水泥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实施渭河污染治理规划,建设国际低碳技术应用与投资示范区。
同时,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一山(秦岭)、一塬(渭北台塬)、三河(黄、渭、洛)为主体的生态网络构架。加快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区五大生态区和黄河湿地等保护区建设,大力实施“三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平原绿化工程,启动建设黄渭洛滩涂绿化工程,实施渭北旱塬干杂果林带,建设西潼、西禹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国省干道、环城生态林和城镇绿化工程。
到2015年,渭南将建成黄、渭、洛河和秦岭北麓、渭北沟壑生态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城市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渭、洛河入黄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以上。
形象三:旅游胜地 人文渭南
渭南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根据《意见》,将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品牌,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大融合,营造大水大绿大景区,建成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名市和华夏文化展示区。
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寻根谒圣”系列文化旅游工程,建设唐桥陵遗址公园,深度开发司马迁祠、梁带村两周遗址、仓颉庙等人文景区。打造“风追司马”、“华山论剑”、谷雨民祭字圣仓颉等品牌文化。加快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建设,壮大红色旅游产业。打响富平石刻、华阴老腔、华县皮影等民间艺术品牌,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以上。
同时,以建设华山世界一流精品景区为目标,渭南加快华山景区综合开发,形成集观光游览、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华山”旅游发展格局。做好华山申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推动华山旅游集团上市。此外,整体谋划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加快实施洽川湿地、潼关三河口、华阴御温泉等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形成串珠式大水大绿主题旅游景观带。积极构建秦东旅游大环线。到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游客将达3000万人次,综合收入300亿元。
形象四:关天门户 物流中心
在《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中,对建设东大门的战略定位是“关天战略门户”。
《意见》分析说,渭南的地理位置优势是承东接西,面向大中原,融入大西安,连结陕晋豫。《意见》提出,要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实力,使渭南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展示陕西对外开放形象的新窗口。
对照《意见》,渭南市给出了具体措施。
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一城三区五组团”建设和华县撤县设区步伐,推进西(安)渭(南)城际轨道建设。加快实施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深入推进“一城五创”,加大棚户区改造,突出抓好公益性工程;全面建成渭南行政商务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渭河河道、城区南源绿化和景观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和中转站点,营造居住、消费、游园等10分钟生活圈、绿色生态圈和城市综合体。加大环保材料、节能建筑及低碳技术应用,完善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职能社区化。2015年中心城市组团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和秦晋豫区域性中心城市。
同时,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尽快建成大同—西安客运专线、西合复线等铁路。实施合阳、大荔与山西道路联通工程,建设韩城、潼关、富平公路运输枢纽。建成罗敷—韦庄、合阳—凤翔高速公路、渭南—蒲城高速公路延伸工程及沿黄公路。启动实施秦东迎宾大道、卤阳湖内府机场、西安—富平—韩城轨道交通等通道建设。提高通乡、通村等农村公路等级,完善公路客运站场,形成立体式交通运输网络。
当我们用“关中水乡,绿色渭南”、“低碳城市,宜居渭南”、“人文渭南,旅游胜地”“关天门户,物流中心”这些词汇描绘渭南时,可以获得一个画面感很强的水画新渭南形象。这样的陕西东大门,必将为陕西形象增光添彩。(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