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省向东开放的门户,渭南的开放更具战略意义。
深化开放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融入西安大都市经济圈,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开发,推动陕西加快迈向中等发达省份,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目标……这些,是渭南开放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开放则进、开放则活。依托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面向大中原,连结陕晋豫,渭南城市的开放蓄势待发。
东西合作 战略发展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六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渭南市的签约成果喜人,签约项目中一是大项目增多。10亿元以上26个,投资710亿元;二是产业类项目增多。能源化工建材等产业类项目182个,投资779亿元。渭南参加近几届西洽会的网上点击率、预约撮合和项目签约情况都共同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渭南区域发展潜力日益显现,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项目持续增加,东中部投资商对渭南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渭南已成为国内外投资商关注的热点区域!
在筹备参加西洽会之初,渭南就把此次活动作为宣传陕西东大门的重要平台和积极对外合作的契机,由19个市直部门和11个区县市、3个开发区分团组、120多家参展企业参会洽谈,参会人员达2000多人,显示出渭南在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后,扩大开放、深化合作的迫切之情。
根据《意见》,渭南定位东西合作高地,打造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第一阶梯,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培育陕西新的增长极。
朝着这一目标,渭南已经做好规划。将积极建设东西部开放型经济合作示范区。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加强战略合作,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着力壮大先进制造业、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联盟和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推进深圳-富平合作,建好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加快建设渭南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加工区和陆港保税区,推动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张升级。依托“大关中”,接轨“大西安”,打造陕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示范区。完善政策环境,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开展加工贸易、劳务合作等,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及对外投资,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此外,还将开展国内外和区内外的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重点发挥西安对渭南的强势带动,渭南东部与山西、河南的省际联动,渭南南部与大秦岭旅游对接,渭南北部与延安互动发展等旅游区域合作。发挥渭南市作为关中东部旅游集散地和秦晋豫经济协作区腹地区域中心的优势。
2011年底,渭南设立海关机构,标志着渭南外向型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将有力促进渭南的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
细致的规划,全面的发展,得力的措施,在着力加快全市内陆开放、加大东西合作交流的步伐上,渭南正在全力迈进。
多点布局 合力发展
“多中心”是开放城市的基本特征。
围绕建设开放之门,渭南首先在空间上积极推进,将形成“一核五极两轴两带”空间开发格局。“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重点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能力。“五极”,即韩城、蒲城、华阴、富平、大荔5个副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增长极。“两轴”,即陇海沿线现代产业发展轴和西禹高速沿线特色经济发展轴。“两带”,一是陇海沿线现代产业发展带,构建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经济大走廊;二是西禹高速沿线特色经济发展带,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通用航空、冶金建材、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聚集区。
空间上的多点布局,渭南将迎来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针对“一核”——渭南中心城市,渭南将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和华县组团的发展。
创新发展高新区,优先发展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和创新体系建设,促使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成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地和技工贸型现代化城市新区;提升发展经开区,与高新区实行错位发展,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光伏照明、农业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完善加工、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滨河宜居新市区;突破发展卤阳湖,建设集物流、信息流、商流、国家西部救援为一体的国际现代化航空物流快递和转运中心,形成生态田园与通用航空为依托的现代产业创新区;拓展华县组团功能,主动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五极”——韩城、华阴、蒲城、富平、大荔,将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错位发展,其中重点发展韩城和富平。
积极支持韩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加快韩城煤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和龙门工业园转型发展等,把韩城打造为黄河沿岸中等规模的新型工业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富平紧邻西安的优势,把富平建设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重要承接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区、西北知名的工业精细加工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两轴”——陇海沿线现代产业发展轴,以临渭、华县、华阴、潼关等为节点,加快融入西安大都市圈,加强对外通道建设,壮大城镇规模,发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旅游等产业,构建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经济大走廊。西禹高速沿线特色经济发展轴,以富平、蒲城、合阳、韩城为节点,辐射带动大荔、白水发展,强化承接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城镇布局,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通用航空、冶金建材、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综合经济区。
此外,还将持续提升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建成一批人口规模5万人、经济总量10亿元左右的重点明星镇。建设大荔农业科技、澄城光伏、合阳新型煤化、潼关黄金等1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
招商引资 借力发展
招商引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作用不言而喻。《意见》中亦指出,要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
《意见》还要求,要开展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考核及奖惩试点,统筹协调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创新招商模式,从单纯引资向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相结合的转变,从传统招商向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实施“央企省企进渭”工程,重点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坚持不懈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涉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开放开发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此基础上,迎着东大门建设的东风,渭南提出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今年,渭南将把推进央企省企进渭南作为重中之重,把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作为主攻方向,主动上门推介,加强洽谈跟踪,实施重点突破,力争再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渭南。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开展以企引企和产业链招商,探索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与东部沿海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积极融入西安大都市经济圈,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辐射。建立责任机制,强化协调服务,狠抓项目落实,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400亿元。
引凤还需筑巢,渭南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上也不遗余力。完善了行政执法、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等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完善“一厅式”办公,规范运作程序,实行限时办结、项目代理等“一条龙”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用地、用电、用水、用人等难题。健全和落实项目包联责任制,强化项目建设督查和奖惩措施。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措施,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目前,渭南以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成为苏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浙商、粤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2011年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被新华社半月谈杂志评为“全国投资环境十佳城市”。
借外力、活内力,强合作、稳开放,渭南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构建开放发展的动脉,必将迎来新的开放大潮。活力渭南将以大开放赢得大发展!(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