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市率先整合资源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21 07:11

加强食品安全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根据省政府2011年第16次常务会议精神,渭南市率先开展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市委书记庄长兴强调,此项改革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还要重发。市长徐新荣表示,食品安全要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就必须改革和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渭南市于2011年11月15日全面动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整合资源  创新体制

通过改革,整合资源,渭南市要构建一个体制、两个机构、四级网络和六大体系。“一个体制”即“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体制。“两个机构”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管委员会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两个机构。“四级网络”即市、县(市、区)、镇(街道办)、村(居委会)四级监管网络。“六大体系”即建立健全监管网络覆盖城乡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主体明确、监管严格的食品执法规范体系;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动态监测、有效监管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反应灵敏、高效运转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公正有力、科学权威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创新理念,明确改革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监管重心下移为重点,通过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力争在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上取得突破,在执法效能上得到提高,在资源配置上更加合理,在责任落实上得到强化,构建和完善具有渭南特色的统一、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将渭南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食品最安全、最放心的城市之一。
      ——创新思维,理顺五个关系。以确保食品安全为目标,以整合监管资源为途径,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许可管理与执法监督的关系、环节监管与品种监管的关系、依法监督与创新监管的关系、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的关系、执法监督与打击犯罪的关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新机制。
      ——创新体制,实现四个整合。在整合监管机构上,依托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除继续承担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外,增加有关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生猪、牛羊屠宰等监督管理职能;成立市农产品食品执法监察支队(加挂市农产品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中心牌子),作为该委员会的直属执法机构;全市12个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履行新增加职能的同时,新设立了96个镇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市县公安部门增设了13个食品安全执法大(中)队;市县两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继续设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均增设专职副主任。在整合许可管理上,将畜牧、质监、工商、商务、卫生5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9项行政许可事项划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属国家、省级审批的农产品、食品许可事项不予划转,原审批渠道不变。在整合执法职能上,将农业、畜牧、果业、质监、工商、商务、卫生7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16项执法职能划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整合技术资源上,整合质监、农业、畜牧、工商等部门涉及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设备,成立市县两级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创新方法,强化改革措施。一是抓调研,科学制定方案。市食安办和市编办等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研读《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关于一个行政机关可以行使其他行政机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权的相关规定,梳理出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185部、许可事项249项、执法事项260项,广泛听取法律专家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徐新荣市长和雷超武常务副市长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3次召开26个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题会。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确定了改革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二是抓动员,营造良好氛围。2011年11月,市政府召开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管、编制、人社、公安、监察、财政、农业、质监、工商、商务、畜牧、法制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市体制改革动员大会,各县市区也相继召开了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目标任务。三是抓协调,形成改革合力。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革试点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工作。并明确机构编制确定、职能划转由市县两级编制部门牵头负责,人员划转由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负责,资产划转由市县两级财政部门牵头负责。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农业、畜牧、质监、工商、商务、卫生、公安、监察、法制等部门积极协作,共同做好有关职能、人、财、物划转工作,形成了较为顺畅的工作机制。四是抓纪律,力求平稳过渡。市食安办会同市监察局就改革期间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廉政纪律作出具体规定,要求严格执行,并做好相关工作衔接和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力求改革平稳过渡。五是抓组织领导,确保措施落实。市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1000万元用于解决基层所执法车辆和检验检测、执法装备的配备。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部署,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确保了改革顺利推进。

探索尝试  初见成效

省长赵正永指出,食品质量问题关乎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渭南率先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突破。
      自2011年11月15日渭南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统领,按照“速度快、效果好、特色浓”的要求,全面布局和推进各项工作,行动快、起点高,力度大、抓得实,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在监管体制上实现突破。食品安全体制改革后,基本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由过去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体制向“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体制的转变。
      ——在责任体系上实现突破。食品安全体制改革后,监管部门由多个变为一个,政府责任领导由多个变为一个,监管方式由多头管理变为一支队伍综合监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了监管机构从无到有,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责任链条进一步延伸健全。
      ——在执法能力上实现突破。通过改革,一是在实践中探索出行政许可和执法监督可以相对分离和相互制衡的基本经验。二是执法力量进一步充实,监管触角进一步延伸。改革后,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配比达到万分之3.5,彻底改变了改革前监管力量集中到县城,难以延伸到乡镇和村组的被动局面。三是各县市区均设立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有望解决基层一线执法手段仅凭感观的落后现状。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在创新机制上实现突破。改革后,渭南市就依法行政、打击食品犯罪、加强检验检测、强化舆论宣传和加强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飞行检查、重点监控、全程跟踪等监管共出台指导性文件29个,进一步创新了工作机制。渭南市先后开展了食品安全“亮剑”行动、学校食品安全“希望”行动和春季食品安全“春雷”行动,推动了监管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关山初度尘未洗,大江歌罢再扬鞭。渭南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才刚刚起步,但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体制机制创新还面临许多新课题需要去研究,新问题需要去解决,新任务需要去完成。渭南市市长徐新荣表示,将以加强陕西东大门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在深化上做文章,在巩固上讲实效,在提高上求突破,为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探索出更加科学监管的新路子。(陕西日报)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