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在某大桥输水管道改线和大桥拆除工程中,项目单位向渭南市政府提出了4500万元的预算报告。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经过20多天的精心评审,核减了一些不合理预算,使原预算4500万元的工程按1500万元实施,节约3000万元;
2009年至今,渭南全市评审重点建设项目372个,涉及资金40.2亿元,合理核减金额8.9亿余元。
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使用能够实现“消肿缩水”,归功于渭南市创新推行了一项制度——财政投资评审制度。
2009年,临渭区交通局原局长在公路建设中受贿被查处后,为了亡羊补牢、变教训为教益,渭南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领导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从解决工程建设领域诱发腐败的虚高冒估问题入手,做出了创新推行财政投资评审制度的决定,并迅速在渭南市本级三个单位进行试点。
很快,这一制度就彰显出实用、管用、好用的旺盛生命力。市财政局通过对项目预算报告进行翻阅资料、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和成本核算的逐笔逐项评审,最终将这三个试点单位原预算报告的9354.18万元核减到3506.41万元,节约资金5847.77万元。
牛刀小试后,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在全渭南市加快推行。一个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大力支持,财政部门具体实施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格局迅速形成。2011年8月,渭南全市11个县(市、区)分别成立了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落实编制96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级财政投资评审机构的全覆盖。
为了确保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平稳推进,渭南市在制度设计上抓住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全流程“监督链”。
——明确评审项目额度,划定“层级评审”。凡是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市级重点评审1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县级重点评审5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对必须评审而逃避评审的项目,一律不得进行预算审批、不得进入招投标程序、不得进行财政拨款。
——健全项目预算资料,做到“有据评审”。制定出台了《渭南市市级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运行规则》,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对应工程建设、项目拆迁、设备购置等8大类56项,逐项申报相关资料,为评审中心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提供依据。
——严格项目评审程序,确保“规范评审”。评审人员要严格根据评审任务制定评审计划,根据评审内容安排项目评审专家,初审建设单位提供的评审资料,进入项目现场调查核实,对项目内容逐项进行评审,客观公正地做出初审结论。
渭南市纪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推行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实现了项目未动、“防病”先行的事前监督,促进了政府实施项目建设的科学决策,发挥了“好参谋”作用;实现了有限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发挥了“助推器”作用;找到了工程建设领域源头治腐的治本之策。(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