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澜无以谈发展,没有安澜无以话民生。
在多年来饱受渭河困扰的渭南,渭河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速度之快、成效之好,数字可证,百姓可见。
特别是在今年汛期来临之前,渭南城区段18.77公里的渭河大堤全面建成,提振了信心,树立了标杆。
河之殇
“03·8”是渭南2003年渭河洪灾的代号。这个代号的背后是29万多人口被迫离弃家园,是23亿元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个生命的离开。
2003年9月9日上午9时,36岁的渭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文随当地领导在罗纹河决口处检查灾情时,因冲锋舟被水浪冲翻,不幸失踪在洪流中……
王文的离去,激发了人们对渭河下游防汛隐患的问责。“潼关高程”、“小水大灾”、“南山支流倒灌”……这些问题被媒体和专家学者们一次次提出,又一次次无奈地放下。
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水库建设,陕西人从全国大局出发,义不容辞地舍弃了渭南的2座县城、21个乡镇、248个村庄和100万亩耕地,28.7万移民迁至宁夏。后来因三门峡水库建设方案的改变,这些移民60年代中期起开始回迁,到80年代,大部分都已经迁回原居地。但回迁移民大多居住在水库原计划的淹没区,地势低洼,在三门峡水库的影响下,潼关高程的不断抬高,渭河下游成为著名的“悬河”,小水成大灾,洪水一次次洗劫着他们的家园。
渭河水患与三门峡水库渊源难解。渭河下游继续上演了倒灌逆流、破堤而出的悲剧。
省水利厅统计数字显示:从1401年至2010年,渭河流域共发生洪水灾害234年,平均2.6年一次,是典型的洪水灾害多发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受灾面积1800万亩次,累计受灾人口3000万人次,死亡人口978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
王文就是统计数字里的第978人。
回顾那些尘封的水患和逝去的生命,必然有撕心裂肺的痛楚。但痛楚会让我们更加清晰、更加坚定,也会激发出我们无尽的智慧和潜力。
三门峡水库对确保黄河安澜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在水库建成前,渭河也同样水患不断,只是三门峡水库加剧了渭河水患的发生。
埋怨不解决问题,拖延可能造成更大损失。
2010年下半年,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提出了“一定要把渭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未来3至5年,陕西将投入607亿元、渭南投资106亿元全面整治渭河,将渭河改造成关中的安澜河、景观河和产业发展的集群地,实现渭南至宝鸡的全线贯通。
河之治
渭河养育了渭南这片1.31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550多万人民,造就了渭南的钟灵毓秀和人文山水。
2011年2月17日,渭河综合整治全面开工。渭南市无疑是这个大型工程最受益的城市,渭南百姓无疑是最受益的人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渭南市委、市政府把渭河综合整治作为全市的头等工程,举全市之力,强势推进。
——出台《渭南市渭河综合整治实施意见》,明确了各县(市、区)的具体任务,并将治渭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成立由市长徐新荣担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主管水利、交通和金融的副市长等担任副总指挥,沿渭五县(市、区)政府和23个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指挥部,集中办公。
——2011年2月21日,市委书记庄长兴在渭河渭南城区段开工仪式上庄重宣布:渭河渭南段综合整治全面开工,市长徐新荣作动员讲话。至此,渭河渭南段综合整治进入倒计时。
——3月31日,随着省水利厅关于渭河渭南城区段北大河堤加宽工程暨全线开工令的下达,标志着渭河渭南段整治工程暨陕西省渭河整治全面开工并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渭南市委书记庄长兴:综合整治渭河,对渭南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造福渭南人民。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渭南市市长徐新荣:全面推进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根治渭河水患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把渭河打造成安澜、绿色的景观长廊。
——市上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检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力保推动治渭工程。
……
渭南市的治渭工程任务重,时间紧。
建设堤防和堤顶道路各160公里,占全省1/3,滩区清障占全省2/3。同时占地多,筹资规模大。工程永久占地1.7万亩、临时占地5.1万亩,征迁补偿工作复杂。渭河整治和南山支流治理规划总投资135亿元,是渭南最大的单项工程,但中省补资金比例小,筹融资任务繁重。
渭河渭南段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106亿元,除中省上补助外,尚有百亿元的资金缺口。面对这一实际,渭南市创新融资模式,多渠道筹措,捆绑整合中省项目资金和市本级财政资金2.6亿元,注册成立了专为渭河治理融资的市水务投资建设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银企合作,同时,调整城市规划用地,用于打造景观,包装项目,招商融资,前期贷款已经国家农发行批准。
为保证工程用地,渭南采取超常规运作模式。由于渭南渭河滩地多属农民在册登记的集体土地,工程征占地数量也多,征迁难度大。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渭南市及时制定出台了土地征用补偿办法,临渭区抽调县乡领导和工作人员120多名,扎实细致地开展土地征迁工作,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暂缓发放全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两个季度津补贴共计7000万元用于土地征迁补偿兑付,仅用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2600亩永久占地、1.2万多亩临时用地的征迁手续。
在2011年的左岸加高加宽施工建设中,全体工程建设者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克服了软基、土场含水率高、阴雨天气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为确保主汛期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奠定了基础。
“工程质量重于泰山”、“狠抓质量,建设精品工程”,这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对于治渭工程始终牢固树立的思想。为此,工程指挥部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上料和碾压等关键工序实行许可证制度,严把了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建立了业主、监理、施工、设计四方质量控制体系,施工过程实行全程旁站监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质量监督、监理、施工企业等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新建堤防在2011年抗御渭河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了考验。
今年6月12日,渭河渭南城区段南大堤累计填筑土方785万立方米,从6-8米加宽到30米,提前达到市上下达6月15日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的阶段性目标,成为继渭河城区段北大堤后,渭南市在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中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至此,南北大堤遥相呼应,在今夏汛期共同为城区经济社会建设防洪保澜。
今年75岁的张先生,从事过城市建设管理和水利建设两个方面的工作,提起渭河治理,这位经历过水患的老人就有点激动:渭河洪水给渭南人带来了多少的伤痛!以前多少次提到,但都因各种原因搁浅。现在政府整治渭河,再遇到洪水,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河之美
似一条卧波的长龙,在今年主汛期,提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的渭河渭南城区段南大堤,将更为“自信”地保护渭南百姓的安危。
有了安澜好发展,发展的目标为人民。
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之后,陕西省渭河综合整治办公室依据关天经济区规划、渭河整治规划及沿岸城市整体发展规划,转变了过去单纯的“就水治水、就河治河、就事论事”观念,将渭河综合治理理念上升到改变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到与区域长远发展规划相协调、相衔接、相融合。
翻开《渭南市渭河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就像展开一幅多彩的画卷。意见明确了把渭河建成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利民河的愿景,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为宗旨,全面推进渭河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水污染防治建设,提高渭河防洪能力,促进渭南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品位,带动沿线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渭南遵循“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绿化治污、开发利用等综合措施,把渭河打造成渭南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路堤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城中之河、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市域经济的产业集群。
在渭南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庄长兴郑重提出:要打造关中水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山水、绿色、文明城市;围绕治水、兴水、活水,着力建设人水和谐的关中水乡;建设中心城市一河两岸个性水景生态长廊和渭水生态园、湭河三角洲及卤阳湖生态区,打造“河绕城郭、城河相依”的怡人景象。这是继渭河治理的又一战略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调研,科学论证,形成了《渭南市关中水乡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并付诸行动。
规划实施完成后,必将极大促进关中东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渭南将打造成为一座滨水观光的现代都市,再塑人文历史远古画卷,民俗风情特色和生态休闲的景观长廊,发挥渭河当年黄金水道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段和邻近城市段将充分考虑城市今后发展的需要,为城市建设留足发展空间;农防段将与现代设施农业布局、休闲农业、农村旅游等未来发展相匹配,确保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不落伍、不被淘汰。
协调配合规划设计单位,高标准完成了渭河景观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工程规划设计,配合市规划局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内外知名专家及设计单位,立足渭南实际,借鉴外地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原则,以实现“一河两岸”跨越式发展和建设黄河流域文化体验高地、渭河绿色生态旅游中心和区域经济产业集群为目标,以打造集生态、游乐、居住、水面、绿林为一体的城市滨河现代新区为重点,坚持河道整治与堤内观光生产相结合,生态建设与观光旅游相结合,防洪保安与河堤建设相结合,土地开发利用与城市建设、项目融资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五个多月的辛勤工作,先后完成了《渭河渭南城市段景观规划》、《渭南城市渭河南岸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渭南市东湖片区规划方案》以及《渭河渭南城市段防浪林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有力促进了工程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以及省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其中,《渭河渭南城市段景观规划》于2011年9月8日通过专家评审。该规划范围西起零河,东至渭蒲高速公路,南北两堤全长约56公里,形成一轴(渭河复合生态景观轴)、两廊(渭河南、北堤路结合的景观廊道)、四区(生态休闲运动区、城市风情体验区、历史人文民俗展示体验区、生态农业展示休闲区)、六节点(核心景观节点、渭富桥南、北节点、渭蒲桥南、北节点和沙王桥北节点)的景观功能结构。规划定位渭河渭南城市段为陕西防洪安澜的重要屏障,具有渭南人文特色的重要生态文化展示长廊,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核心,沿四大关中城市城中河和城市河道综合利用开发区的重要节点,渭南市的门户景观与城市形象。
“一年形变,二年质变,三年神变,五年建成”的渭河整治进度,使治渭成为整个渭南大合唱的主旋律,在渭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指挥下,治渭,一曲恢弘的春天交响乐奏响了。(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