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指标中,百姓的“幸福指数”始终应该成为最生动的表情。最近一项民生工程专题调研活动表明,我市包括教育提升、就业促进、全民社保、住房保障在内的十大民生工程3年来累计投入408亿元,全市系列化民生工程框架基本形成,民生工程推进机制逐步建立,民生工程投入快速增长,民生工程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我市是全省第二人口大市,由于历史原因,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均位居中下位,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民生工程资金配套压力很大。面对困难,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2009年以来,市上从很不宽松的财力中挤出资金,实施了一系列得民心、暖民心、聚民心、稳民心的民生工程。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全市民生工程由最初的八大工程60个项目扩展到2011年的促进就业、收入破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住房保障、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生产服务工程10大领域的164个项目。市委还将民生工程推进工作列入干部政绩和机关性能考核体系中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项目实施、资金拨付、配套到位情况三考核。各级各部门把加大投入作为实施系列化民生工程的关键环节,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支出。据统计,该市2009年至2011年累计用于民生领域的投资中,财政投入366亿元,占89.7%,年均增幅近40%。财政投资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由74%提高到80.11%,民生财政格局初步形成。
民生投资惠民生。3年来,全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100多万人次,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5%以内,被国务院和省政府授予“全国创新型城市”和“全省就业先进市”;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政策惠及37万困难群众,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新建和改建中小学校102所,城乡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建成保障性住房4万套,有效解决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困难;全市新增病床2779张,为1194.7万人次报销医药费19.29亿元;5600户地处秦岭北麓的困难群众实现了整体搬迁,走上了致富路;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584元增加到5571元,增长55.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3652元提高到187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