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既体现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标志着这个城市的生态文明程度。经过创模3年的努力,我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环境质量日益改善。如今,每到一处,人们行走的街道更加整洁,眼前所现的渭水碧波荡漾,呼吸的是清新洁净的空气,生活在葱茏花木园林中……
渭南作为一个农业城市,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先天不足,工业经济起步较晚,如何在快速发展渭南经济的快车道上,打造环境整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适宜创业居住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经过调研走访和实地考察,2009年,我市决定在“国卫”的基础之上,开展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按照“创省模与创国卫一并推进、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一同考核、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一起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环保专项整治、生态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以资源深加工、现代医药、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和清洁能源为龙头的朝阳产业,推进新型高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同时,
为统筹城乡发展,构筑更强的区域优势,整体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市适时提出了“市县联创”环保模范城市群的目标,将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由中心城市向卫星城市延伸扩展,实现中心城市和三分之一以上县市达到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标准,以中心城市创模带动各县(市、区)创模,城乡梯次推动,逐步在关中东部1.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形成“大环保”的规模效益,建成一个
“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渭南地区环保模范城市群。为此,我市将创模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
“政府负责、市县联创、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创模机制,坚持重视创模规划、重视创模过程、重视工作创新、重视市县联创、重视环境热难点问题的解决,以“扎实、务实、真实”为创模工作要求,从创模实绩抓起,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县(市、区)共同实现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
为保证“创模”活动开展扎实有效,市委、市政府把“创模”工作提高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创建机构。在创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起富有活力的创模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总指挥、市长为总指挥,市级各大班子分管、联系领导为副总指挥,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创模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形成了上下联动、运作高效的工作网络与机制。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市14项创模重点工程和10个县市的创模工作实行了市级领导包联制度,强化了创模领导力量。10个县市按照市县联创的要求,也分别提出了一城双创、三创或四创的创建模式,既支持了中心城市的创建,又实现了各自创建活动的有力互动,形成了创建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成为渭南创模的亮点之一。
不仅如此,我市按照创模规划及创模工作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全面实行了创模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创模年度工作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将创模指标、环境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之中。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实行领导负责制,定期开展督查督办,通过召开创模联席会议、座谈会、定期考核抽查等形式,帮助各县(市、区)、各部门自查、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年定期邀请市人大、市政协领导会同市委考核办、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等对全市创模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指导,对工作任务未按时完成的单位,由市创模办下达督办通知单,限期办结将考核结果在全市予以通报,检查督办结果作为年底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不定期在新闻媒体进行创模工作通报,由广大市民、媒体监督各项创模工作的落实,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创模、共同参与创模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