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以民生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18 08:08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2年,在经济社会取得全面进步的渭南,民生的改善亦相伴相生。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供,民有所期我有所干,正成为渭南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施政的一个重要原则。
    民生暖人心,人心更促发展。

    广就业促创业  固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最大的民生命题。
    在渭南,扩大就业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稳定扩大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下,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就业岗位。
    渭南市临渭区双王乡朱王村的朱新玲就是这其中的一员。44岁的她通过参加政府实施的免费培训课程,如今在城里当起了“月嫂”,一个月能有两千多元的收入。比之前在农村地里种菜,“多了一千多块”。
    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朱新玲尝到了政策的甜头。而在整个渭南市,积极就业政策的效果愈加彰显,2012年全年,渭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22万人,创经济收入106.4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也达到7.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5%,大大低于全省4.2%的控制目标。在回渭南市的10020名高校毕业生中,7245人实现了就业,就业率72.3%。农村居民进城实现就业178606人,全市新增创业者62108人,带动就业223602人次。
    数字的背后有着清晰的施政脉络:
    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渭南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园区广泛建立,也创造出数量庞大的就业岗位。全市建成1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级开发区和10个重点工业园区,入驻企业786户,其中已投产企业644户。依托这些企业,目前安置就业11万人,成为渭南扩大就业总量的先导区和核心区。
    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2012年,渭南市筹集就业资金2.84亿元,用于职业介绍、社会保险、公共就业服务等各项补贴,扶持城乡劳动者就业10.7万人。同时,积极的财税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也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小额担保贷款的金融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
    创业带动就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的渭南市,通过建成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平台,实施创业培训2.5万人次,培训后成功创业1.8万人,新创造就业岗位4.2万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6亿元,直接扶持创业4.4万人,带动就业12.2万人。
    ……
    民以业为本,业固方可安。稳定的就业,正是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重投入多覆盖  强民生之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承载着家庭的希冀,更是强国富民之本。在渭南,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已成为政府实实在在的行动。2012这一年,学有所教迈出的步伐坚实有力。这一年,学前教育体系覆盖全市的市、县、镇、村,全市3.5万余名幼儿享受免费教育,1.2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享受到3元/生·天的生活补助。这一年,校舍安全工程完满收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每生每年公用经费从750元提高到1000元,小学每生每年公用经费从550元提高到800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58万余名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4.8万名初中学生、2.9万名小学学生享受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这一年,全市正式启动了首批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作;中职毕业生就业安置率达到95%以上;职业教育企校联合办学培养人数1700余人;全市进行农村成人技术培训208687人,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354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3207人。
    这一年,全市895所学校实施了蛋奶工程,受益学生350385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66.5%,潼关、合阳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全市实现农村公办寄宿制学校和农村民办学校全覆盖。
    教育民生资金的投入让这一切成为现实并持续。
    从2012年秋开始,渭南建立了普通高中生公用经费补助机制,全市拨付各县市区中省资金1568万元;全市有47435名普通高中贫困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占学生总数29.07%,资助总额7028.5万元;普通高中共提取助学费用820.475万元,资助学生9551名;普通高中全年受助人数达69334名,奖助金额共8956.69万元;全市5个国家级贫困县享受中央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奖助学金240万元,奖助学生1200名。具有受助资格的26247名中职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1968.525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享受免学费24326人,资金1946.08万元……

    多建设明分配  应民生之需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住房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也使之成为最受关注的民生话题。
    2012年12月14日,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白岩寺村62岁的村民李天金,望着为他们而建的阳光小区里拔地而起的六层住宅楼,憧憬着自己搬进120平方米新房后的幸福时光。
    和他一样,到目前,渭南有21万人已经或将享受到保障房的“福利”。截至2012年11月底,渭南全市共开工保障房3.7万套,竣工2.7万套,完成投资66.97亿元,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建设任务。
    为了使保障建设性住房公平分配,并让群众对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放心,渭南对17.99万户保障对象通过媒体进行了轮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严格执行保障房分户验收和质量终身制,坚持工程质量月巡查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此外,对已竣工但配套设施不完备的小区,逐小区督察督办,确保已竣工的保障性住房早日分配入住。
    2013年,渭南将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预计建设各类保障房3万套左右,到年底预计有2.6万户将分配入住,8.9万人得到保障。“十二五”末,渭南的保障房覆盖面将达到23%,预计将有60多万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享受到保障房的政策。
    与保障房工程同样浩大的,还有秦岭北麓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2.2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与安家,亦是一项同样重要的民心工程。
    渭南出台了《渭南市秦岭北麓避灾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3年)》,决定用3年时间,完成5603户、2.2万人的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任务,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
    在具体的实施中,移民搬迁没有独立成项,而是与小城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农民进城巧妙结合,统筹安排建设搬迁户住房、基础设施、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通过城镇吸纳、农民小区和农民创业园区承载、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投亲靠友安置等多种形式,为贫困群众创建安居乐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于2012年开始实施,启动建设的13个移民搬迁社区,将在今年下半年,使2318户、9370人迁入新居。
    幸福来敲门,民生是根本。民生实事和幸福指数就像天平的两端,民生实事的分量越重,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越高。130多亿元的民生工程投入,十大工程146个项目的实施,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注的利益问题开始,到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不断增加、城乡低保全面提标、五保供养标准逐年增长、城乡医疗专项救助广泛普及、社会福利服务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我们有理由相信,2013年,渭南人的幸福感会更强。(陕西日报)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