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粮仓”美誉的渭南,这次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将食品安全由一个部门一管到底。也就是说,在渭南,只要是涉及吃的问题,归新成立的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
85年前,西北武装革命第一枪的“渭华起义”在这里打响;85年后,中国历史上首次变食品安全“九龙治水”为一家监管的破冰之举在这里发轫。
这次改革,是对传统食品药品多家监管模式的颠覆,也表明了渭南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化食品药品改革试点以及渭南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的决心。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将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资源,改变分段监管体制,减少职责交叉重复。而渭南的改革,比国家早了16个月。
体制顺了,责任就落实了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时如此表示。
甩开膀子,从创新体制开始。
全市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涉及税务、工商、卫生、质监等9个部门,相关法律法规185部,许可事项249项,执法事项260项。农牧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监管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工商部门负责监管食品流通环节等。
涉及这么多部门的手术该怎么动?
时任渭南市市长徐新荣对此态度坚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的管理,是为了保证没问题的安全食品在市场上供应,而不是查出问题后才加强处置。
2011年11月15日,一个注定被载入渭南史册的日子。渭南市召开的全市食品
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上,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对有关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生猪、牛羊屠宰等监管职能进行整合,用品种监管取代分段监管,由新成立的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
将农药、兽药的监管和牲畜定点屠宰都划入职能范围,这一举措比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还要向下延伸。
渭南还在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农产品食品执法稽查机构、公安食品侦查机构和检验检测中心,并在基层乡镇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
如此改革,横向来看,实现了食品生产、加工、质检、流通、销售的全程监管,纵向来看,做到了城市、区县、乡镇、村组监管机构全覆盖,全面实现城乡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对接,构筑起城乡食品安全的坚实屏障。
“所谓渭南模式,就是把多头管变成一头管,把没人管变成有人管。体制顺了,责任就落实了,食品安全出了事就知道该打谁的板子。”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建军总结说。
在渭南市市长奚正平看来,食品安全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有人管,还需要生产者也参与其中。“要强化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增强企业自律意识,全面推动生产标准化;要加强行政执法、检测技术和人才队伍等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模式,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真正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堵不如疏,结束监管“真空”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是食品问题的重灾区。基层监管所的成立,结束了农村基层没有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历史。
雨润集团渭南生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的西门是生猪进厂的必经之处,现在那里有一个特别的办公室——经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驻厂检疫办公室。办公室的谷所长介绍说,目前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都必须要有驻厂检疫办公室驻守在企业内,负责对企业的监督工作。他们办公室共有9个监督员,分为三班,每天二十四小时,从生猪进厂到猪肉出厂,全程监控。生猪进厂时首先要经过检查才能颁发准收证,接着还有二次检验,检验合格后颁发准卸证,有了准卸证的猪才可以从车上卸下进入厂内,第三次检验后,才是准许宰杀的准宰证。
在渭南有96个基层所,平均1.5个乡镇就有一个基层所。除了监督员外,在农村地区还设有乡镇政府食品安全协管员、村级联络员和组级信息员,确保监管责任落实到人,为消除基层各类食品安全隐患提供了保障。
30岁的小李准备开一家餐馆,当他把资料备齐交到高新区食品药品监管所后约一周左右,他的营业许可证就办了下来,“这在以前最少得一个月呢。”小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自设立以来,该所办理了大量当地的行政许可、审批等事项,为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原来由市、县两级承担的8项行政许可事项和13项行政执法职能,现在全部下放到县级,并由基层监管所具体执行,县级政府改革的动力得以激活。
更为高兴的是普通老百姓,“现在小摊的餐饮也有人管了。”一名正在吃面条的顾客兴奋地说。
学校食堂也是监管的薄弱环节之一,然而在渭南实验小学的食堂操作间和储存室,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条。食堂操作间内有一个留样柜,这是学校的首创。每天将提供给学生的饭菜取出一份冷藏在留样柜内,标明日期、时间、负责人,保存48小时。这样一旦发生食物安全事故,立刻就能将留样柜中的食物送去检验,找出问题所在,查明责任,有助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
食堂的原料库内分门别类地用密闭的保鲜盒存放着调料、香菇等各种配料,校长介绍说,原料库因为采用了不锈钢包门、透明窗纱、密闭保鲜盒等措施,完全达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防尘”、“防鼠”、“防蝇”的要求。不仅学校、教育局会定期不定期前来检查食堂的卫生情况,食堂还特别聘请了两名专属管理员,每天对食堂员工的工作过程、原料的存取过程等进行监督。
相比学校食堂,食品加工小作坊、小摊贩、超市现做现卖、农村自办家宴、校园周边的“小饭桌”等食品环节,点多面广,长期以来这些业态处于监管真空地带,成为食品安全问题密集、风险高发的薄弱环节。渭南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工作意见》、《农村家庭自办宴席及小饭桌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规定,推行索证索票制和责任承诺制,强化责任意识,推行可追溯管理,使这些难点问题逐步进入规范管理轨道。
据悉,今年渭南还将完成豆芽、柿饼等15个土特产生产和制作标准。“要加强薄弱环节,就得让管理有依据。要破解这些监管的热点和难点,堵不如疏。”王建军主任说。
改革攻坚,力求无缝衔接
位于临渭区杜桥街的监管所有14个人,他们要将本辖区内的餐馆、超市、作坊等全部包干,还包括自己辖区内炸麻花、炸油条的临时摊位。王所长坦言,他们压力很大,每天都要出去监管,即便如此,还是觉得人手紧张。
去年,渭南面向社会招录了337名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加上原有从事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使食品管理和执法专门、专业化人员队伍扩充到1915人,从人员力量、素质、专业化水平等方面确保食品安全管理和执法的质量、效率。从全市来看,食品药品监管人员配比达到了万分之三点五左右。“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偏少,高层次人才奇缺,提升监管能力,执法素质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耀峰说。
渭南模式可以概括为整合监管机构、整合许可管理、整合执法监督、整合技术资源四个整合。然而,内部整合了,上下对接体制却不顺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所涉及的业务同时对应省上7个部门,由于职能所限、体制不顺,导致工作指导、项目支持、资金扶持方面都有所减弱。据统计,2010年以来,上级下达渭南食品安全监管资金尽管逐年提高,但是剔除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试点补助及奖励等一次性因素,2012年上级下达渭南食品安全监管补助资金555万元,比2011年减少843万元。
随着改革的深入,要实现无缝衔接,还得考虑解决监管部门执法场所和装备建设落后的问题。全市96个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中,71个办公场所属于租赁性质,25个属政府调剂使用。市县检测机构建设才刚起步,检测设备还未到位,全市食品检验检测只能委托省上相关单位承担。执法装备仅增加了102台执法车辆、150个快检设备和部分照相、摄像等急需设备,与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求相差甚远。
与设备的简陋和经费的缩减相比,监管效果却与日俱增。2068619,这个举报电话,逐渐成为渭南人的贴心号。据临渭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监管股股长奚妮娜介绍,针对举报线索,举报人可获300元至20万元不等奖励,这样一来,群防群控的局面就形成了。“打电话的人比改革前还要多,不光是投诉的,有许多人是咨询的,说明大家的安全意识提高了”。(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