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渭南:用行动还一片湛蓝天空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21 15:09

  曾几何时,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城市人已习惯头顶灰色的天空。滚滚向前的工业车轮,接踵摩肩、与日俱增的大小车辆,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陕西人也因各种环境污染不断丧失着生活质量。
    群众所想,政府所急。近几个月来,一场“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的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在陕西东大门——渭南拉开大幕。

  剜去“大地上的毒瘤”

  土法石灰窑因生产工艺落后,且严重污染环境被国家列入淘汰项目。而在蒲城、富平两县的桥陵、老庙等15个乡镇,土法石灰窑作为当地的传统产业,不仅生产历史长,且涉及面广。遍布山区的“小孔子”随意发展,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这里群众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当地政府也曾多次对其进行整治,但面对投入二十万打一孔,一年收回六十万的暴利,土法石灰窑成了当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百年顽疾”。
    乱世用重典,恶疾下猛药。按照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心城市创建陕西省环保模范城市技术评估整改任务的通知》要求,蒲城、富平分别制定出台了《土法石灰窑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成立了各自综合整治领导小组。
    记者来到蒲城县桥陵镇的石灰窑拆除现场,十几台重型挖掘机正在轰鸣作业,伴随扬起的漫天尘土,一个个土法石灰窑正在被毁灭性拆除。据了解,为了决胜土法石灰窑整治工作的最后一役,蒲城县组织政法、检查、法院、公安、国土、环保等部门,出动1500余人次,大型机械80余台,富平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300人次,执法车辆350余台。这次行动中,富平、蒲城两县共关闭取缔石灰窑928孔,在富平老庙镇更是创造了连续两天单日取缔土法石灰窑超过130孔的惊人纪录。

  净化“烟囱里的毒气”

  火电厂自诞生之日起就是空气污染的大户之一,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造成酸雨,而火力发电的副产品煤尘,则是雾霾的主因。2012年冬天,NGO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报告称,“工业与电力是PM2.5的主要污染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并指出中国出现的大范围雾霾天气,与火电排污关系很大。
    面对环境保护与企业盈利这场博弈中,诸多火电厂会如何抉择呢?记者走访了西北电网的主力火电厂之一的陕西华电蒲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据生产副总经理张少斌介绍,该公司总装机容量2700MW,共有六台机组。目前全部机组的脱硫改造已经完成,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气体排放18——19万吨。5号机组已完成脱硝改造,年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4000吨,计划2014年底前完成全部机组的脱硝改造。
    尧柏特种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蒲城分公司,目前已投入460万元用于该公司氨水脱硝工艺中,使得该公司每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000余吨,减少了65%以上。同时,该公司也是渭南市第一家余热发电的水泥公司,仅利用窑头窑尾的余热发电,而不借助其他燃料,每年能够发电6000万度,节约燃煤2万余吨。该公司经理助理王锋介绍说:“余热发电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所发的电能可以直接并入我们的水泥生产线用电电网,循环利用,节能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减排。”

  “管住空气”被列入目标考核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得管空气”,这句顺口溜在环保界广为流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众对于空气污染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上升。为了全面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渭南市已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秦岭北麓沿线区域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渭南市重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和应急处置预案》、《渭南市微排放锅炉执行标准》、《关于加强对烟尘控制区燃煤煤种管理的通知》、《渭南市秸秆禁烧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文件,对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出全面安排部署。同时,渭南市委、市政府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市对县目标考核,实行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考核、年终考评制度。

    截至目前,该市列入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的项目中,14家水泥生产企业已经关停到位;1家重污染企业完成搬迁;2项二氧化硫治理工程已完成;8项氮氧化物治理工程中,3项已完成,3项已开工建设,另外2项正在筹建;8项颗粒物治理工程,已全部完成,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的阶段性目标。
    同时,该市在近年拆除400余台燃煤锅炉的基础上,近期又拆除15台,10台锅炉实现了“断水断电,烟囱落地”;积极开展淘汰运营“黄标车”补贴资金发放工作,目前已完成3400辆运营“黄标车”的淘汰,提前半年完成了全年淘汰3236辆“黄标车”的目标任务。(陕西日报)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