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中心的朝阳公园,一群大妈正站在干净整洁、绿草如茵的广场内吼着秦腔。谁能想到这个占地400余亩的城市开放性公园,只有4个正式的管理人员。
“我们一年向专业的企业只支付不到7万元来购买卫生、治安、绿化、设施维护等服务,而管理处的职责更多的是作为政府派出的监督、协调机构,让企业的服务尽可能满足政府对公园要求和老百姓的需要”,渭南市朝阳公园管理处主任张清华说,像这种形式、规模的公园如果按照以前的管理模式没有30个工作人员,一年40、50万元的经费是难以运行的。
朝阳公园只是渭南向社会中介组织购买服务的一个缩影,从去年以来,渭南组织借鉴外地经验,加大向社会转移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取得了“服务上水平,政府减负担”的良好效果。
转得出,倒逼社会中介组织发育
渭南的社会中介组织并不发达,目前渭南市登记的社会组织只有1965个,且大多规模偏小,发育不健全。现有的136个社团中,近三分之二与政府机关一起办公,承担机关事务较多,社会作用发挥得不好。可以说真正有能力承接转移职能的社会组织只占10%,这样的社会中介组织能否承担起政府的职能就成为一个问题。
渭南市委、市政府认为,在市场经济欠成熟的地方搞政府职能改革,不能按常规思路,渭南要通过先行放权制造市场需求,“倒逼”社会中介组织快速发展并形成规范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于是,渭南首先制定了《渭南市政府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职能目录》,确定首批将19个部门49项职能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对需转移委托的事项,提出《具体转移职能工作实施意见》,逐项列明转移事项具体内容、受托单位应具备的标准和条件、履行该事项的具体要求、委托时限、经费标准和来源、年度购买服务计划等。很多社会中介组织开始对照要求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更催生了一批新的中介服务组织。同时,渭南还加大政府职能改革力度,将一些依靠政府的社会中介组织彻底放手,促使其自我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了行业管理和协调、社会管理与服务、非基础性教育和医疗服务、技术服务与市场监督等4个职能,而这其中又分为需要政府购买的社会和市场办理的职能和社会和市场自行运行的两种情况”,渭南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克强说。
接得稳,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
为了保证转移职能工作有序实施,渭南首先成立了由渭南市编办、民政局、财政局等8个部门组成的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职能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渭南市政府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职能工作方案(试行)》,明确了承接主体、工作程序、具体步骤、监督管理、绩效评估、法律责任、组织领导等问题,以实现政府相关职能规范有序地转移及承接。
此外,渭南已经完成《渭南市政府向社会中介组织购买服务工作方案》,其中规定:购买服务所需资金从购买主体部门预算经费、财政专项补助及单位其他资金中解决的,按国库集中支付及政府采购资金拨付程序支付。属于政府采购的,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实施;不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均应通过市场公开竞争方式实施。
渭南在制定好转移政府职能路线图的同时也列出了时间表。2013年底前,渭南将选择10—20个发育比较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购买服务、承接职能、等级评估试点,落实转移职能项目,以经济、科技、公益服务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中介组织为重点,加强培育扶持。在2015年,政府转移事项改革的运作模式将基本形成。
管得住,建立放权不放责的制度
将政府职责外转出后是否就是一劳永逸、一转了之?
不,渭南在转移职能工作中特别重视监管职能的发挥,明确转移职能部门是委托事项的主体监督单位,对委托事项进行全程监督和具体指导,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完善监管办法,明确转移职能部门和承接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事项办理标准和程序。
对于社会中介组织的自身发展,渭南制定了《渭南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渭南市确定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办法》,建立完善各类政策措施,深化登记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成立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建立专业化评估制度,做好社会组织的评估和评审工作,分批提出具备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目录。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对委托工作进行宏观监督,重点对社会中介组织审计等方面的监管,建立公众反映社会中介组织存在问题的渠道和平台,避免社会中介组织衍生为‘二政府’,杜绝垄断行为”,张克强说,领导小组还要求社会中介组织加强自律,完善治理结构,建立责任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能。(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