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国西部的渭南市正积极谋划在高新区建设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并准备筹建3D打印协同创新技术应用研究院。11月26日至27日,渭南举办了3D打印产业化推进会,国内外3D打印领域顶尖级学界、业界人士相聚一堂,助力产业化发展。
事实上,不仅是3D打印产业,这些年渭南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注重科学技术的驱动作用,强力推进渭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这个昔日屹立在秦东的传统农业大市,如今产业结构早已优化提升,迈上以高科技为引领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我们正在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水平,抢占先进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渭南市委书记徐新荣说。
潜力大:转型升级优势明显
以前提起渭南,很多人能数出全省农业上许多第一,其实,渭南还蕴含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
从渭南到西安市区不到60公里,渭南处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内,距咸阳国际空港80公里,郑西、大西2条高铁在此并站交会,陇海、西南等6条铁路与连霍、京昆等3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省道纵横贯穿,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更为重要的是,利用靠近西安的良好区位,渭南可以统筹陕西科技资源——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拥有一批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再加上本地的陕西铁路工程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技师学院等一批职业学院,可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科学技术助推产业升级优势明显。
此外,渭南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大煤炭产地之一,有“中国钼都”和“华夏金城”之称。现有工业园区13个,形成了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通用航空、能源化工、生物医药、印刷纺织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0多个,涉农企业300多家。奇险俊秀的西岳华山、融“山河湖滩泉”于一体风景秀丽的洽川、中国封建皇室宫廷文化缩影的桥陵等驰名中外的景区,可以说宜居宜业,潜力无限。
近年来,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以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都将渭南纳入进来,使渭南集这三个国家级经济区的优惠政策于一身,陕西省委、省政府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决策的出台,更使渭南的优势进一步激发、释放出来。
用渭南市市长奚正平的话说,渭南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已经初步抢占了一些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亮点多:创新驱动转变发展
一直以来,面对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渭南将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和根本出路。
特别是近年来,渭南按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思路,以资源节约和科技创新为抓手,积极培育新型能源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助推经济增长由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围绕钼化工材料、液晶显示材料、煤化工能源和光电能源四大板块,不断完善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着力推进标准厂房、公租房和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努力把渭南打造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合作高地。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这类产业不但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而且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能力强,对产业升级晋档至关重要。
渭南高新区近几年坚持“特色、集群”发展思路,形成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引进了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实现了产值超100亿机械项目及一批产值超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达到49.3%。
入驻渭南高新区的渭南光电科技公司在LED照明领域,拥有各项专利技术79项,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特别是在防爆照明领域的技术世界领先。以渭南光电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渭南已经生根发芽,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金钼股份为代表的钼化工材料板块、以海泰电子为代表的液晶显示材料板块、以渭化、陕化等为代表的煤化工能源板块和以渭南光电、德飞能源为代表的光电能源四大板块,重点发展以利君现代中药和量子高科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中联重科、北人印机、青锋科技为代表的土方工程机械、凹版印刷机械和纺织机械潜力市场,目前正强力推动渭南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打造国家重要的新材料基地和3D打印产业发展的聚集地、陕西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地。
此外,以建设“大华山”旅游景区为突破口,渭南加快了第三产业升级转型。华阴在整个市域内建成华山休闲度假中心,华阴、潼关、华县、大荔、合阳按照“大华山、大旅游、大文化”战略主动融入大华山建设,大华山旅游经济圈初现规模。
后劲足:目标确定务实创新
为使产业转型升级落到实处,在一些行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渭南人一刻也没有停止探索和思考。
渭南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要求,整合、优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资源,引导关联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聚集。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标准厂房、公租房和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并以园区为依托,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聚集,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和产业培育等关键环节,出台优惠政策,力争形成一批具有领先技术和特色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对增长缓慢,占比较大的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产业,实行一企一策,提升煤及煤化工产业、钢铁建材、有色冶金产业整体竞争力,支持中联重科、紫兆环保、拓日新能、渭南光电做大做强。
虽然渭南升级转型还面临许多困难,但渭南人迎难而上求发展,大手笔、大动作频出,底气更足。
一方面是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保障科技创新。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规范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保障措施,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用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渭南高新区也出台了《渭南高新区推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等政策,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和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载体建设,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展省市科技会商,推进“书记、市县长进院所”、“院士、专家渭南行”活动。另一方面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注重人才引进,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建立专家工作站,目前,已建成韩城市龙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潼关县小秦岭地区地质探矿2个院士工作站和陕西北人印机、高新区科赛机电、白水苹果产业化、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和利君-渭职院中医药5个市级专家工作站,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