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民都羡慕城里有公园有广场,现在我们村里也有了,每天早上大家都来这锻炼,热闹得很!”蒲城县城关镇椿兴村71岁的老党员曾现城高兴地说。
“现在村里路通了,文化广场建好了,真是件件实事都帮到了村民的心坎儿上。”说起村里的变化,椿兴村村支部书记李连城脸上抑制不住的笑容。
近几年,椿兴村被确定为市纪委的定点帮扶对象后,针对村里实际,市纪委制订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在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积极帮助,先后争取扶持资金100多万元,解决了村里一批热点和难点问题。
技术帮扶 让村民靠科技致富
椿兴村位于蒲城县城西南方向7公里处,全村10个村民小组,共570户,2380口人。地理形势北高南低,属半塬区地形,全村灌溉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村民年均收入水平显著低于我市人均收入。
2011年,椿兴村被确定为帮扶对象后,市纪委在全面考察了该村的情况后,发现该村贫困人口中80%农民不懂种植技术。为增强 “造血”功能、推进椿兴村村民自主脱贫,市纪委决定请专家、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村民科学种田。市纪委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4次,参训人数达到了1400人次,发放科技书籍300余册。通过培训,椿兴村村民掌握了农业新技术,增强了发展经济林和高效农业的信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纪委的一位干部说:“农民要脱贫,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是必要的,但主要还是要靠农民自己,懂种植技术了,会种植了,这比给多少钱都强!”3年来,共有1400多名村民接受了种植技术培训。
市纪委还专门集资2万元,帮扶3户特困户,为他们买牛羊、搞养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2011年以来,市纪委共筹资10万元帮扶30户贫困户、20户计生户,现有80%贫困户已经脱贫。61岁的特困户申仁华说:“以前一年到头总在地里干活,但庄稼总是长得不好,收入少的连基本生活都维持不下来。看来,还是要学会科学种植,得靠科技致富,市纪委给我们帮了大忙了!”
整修村道 让村民生活更惬意
现在走进椿兴村,水泥路面干净整洁,人来人往,交通方便。李连成说:“以前村里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从地里拉菜回来,车轱辘会陷在泥里,半天动不了。”
被确定为帮扶对象后,市纪委积极联系协调乡、村各方力量,多方筹集资金,确定了整修村内道路的任务目标,共筹措帮扶资金63万元为该村修了3.2公里的水泥道路。“这下出行方便多了,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是水泥路,路好走多了!”老党员曾现城说。
椿兴小学是椿兴村唯一的小学,与小学紧挨着的是市纪委集资10万元为椿兴村新修建的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太空漫步机、太极推揉器、旋转器、篮球架等健身设施一应俱全。69岁的王赛英和70岁的老伴张根权在椿兴小学看校门,王赛英说:“我的孩子们都在西安打工,平时就我们老两口在家。以前除了给学生开门、关门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学校前面的空地上晒太阳,天阴的时候就待在门房里一天也不出门。自从修了文化广场后,我们俩的业余生活丰富多了。”现在,张根权每天都去文化广场转转,有时候还在旋转器上扭扭腰,活动活动身体。他说:“好多学生放学后,还要到这儿玩会才回家。”
每逢节日,市纪委都会给椿兴村的低保户、困难党员群众送去慰问金、粮油、食品、棉衣、棉被等。市纪委一名工作人员说:“看着椿兴村的村容村貌变好了,村民的日子过好了,欣慰的同时,我们更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还要做得更好!”(渭南日报记者 程瑾 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