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继续以打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具发展活力城市为目标,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不断推进简政放权,持续优化投资环境,继续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加快拓展发展空间。
栽好梧桐引金凤
渭南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和“权力清单”制度,构建了以“6张清单、6大平台、5项重点改革、5大监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简政放权、转变职能“6655”工程基本框架。2015年7月份,国务院第三方评估组来陕评估简政放权工作落实情况时,肯定了渭南市简政放权“6655”工程,将其作为陕西省简政放权工作典型亮点带回汇报。
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PPP投资模式,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修订完善了全市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办法,设置了产业引导系数,倒逼市县项目质量和效益提升。灵活对市级审批职能部门的考核方式,激发其支持招商引资、服务招商项目、优化发展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程序厘清了市县两级在土地、资源、税收等损害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渭南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全市57个部门、404项审批权限,成立了专门的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式服务”,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有效释放市场活力。
借助展会平台聚集资源,2015年渭南组织参加了海交会、西洽会、第十九届西洽会暨丝博会和第六届全球秦商大会,自主举办了2015首届新丝路经济带西部农产品流通峰会、第六届全球秦商大会渭南市招商项目对接洽谈会、渭南市投资优势说明会,吸引海内外客商参会。
通过“做强园区、做美城区、做优景区”为突破口强化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着力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支持园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真正将园区打造成工业发展的聚集区和示范区。目前,渭南已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等八大产业集群。渭南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省级开发区达到5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到20个,具备了承载产业集群、项目落户的良好条件。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年来,先后有15家央企、1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渭南,并都获得了很好的回报。渭南万达广场于2015年8月盛大开业耸立渭南高新区新地标。同年8月,又一座巨型商业综合体——中垦集团投资建设的红帆广场项目选择了渭南,总投资达到了36亿元;深圳沃特马公司今年5月在渭南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0亿元;神华集团公司在渭南高新区投资35亿元,建设华能渭南热电联产项目……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渭南。
随着一个个大工业项目破土动工,一座座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一批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现在的渭南,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一片热土。
山清水秀城更美
今天,当你漫步渭南城区,映入眼帘的都是“绿、美、亮、净”的景象;城中处处是芳草、绿树、鲜花,是音乐喷泉、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公园广场、林间小道,都有市民锻炼的身影,这座城市处处散发着和谐向上的“精气神”。优美的城市环境让人心情舒畅,市民环保意识、文明意识的增强,让渭南的美更有内涵。今天的渭南,由内到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2015年以来,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和精细化管理工作,加大绿化、亮化和美化力度,不断推进美丽渭南的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达到5个,省级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渭南已成功跻身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中国旅游百强城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十佳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和浙商、粤商、苏商投资最佳城市。
2013年,渭南成功举办首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之后,“黄河金三角”这个“金字招牌”逐渐明晰。2015年9月29日—30日,以“共建丝路新起点,共筑区域新合作,共谋实现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在渭南盛大举行。国内外客商云集渭南,世界将目光再次投向渭南,这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为渭南发展再次带来新的机遇。面对黄河金三角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带来的红利,渭南将重点围绕“大水、大绿、大空间”这一目标,坚持把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作为最大的公共福利。
渭南农业条件优越,素有陕西“粮仓”“棉库”之称,是中国苹果之乡、酥梨之乡、花椒之乡和枣乡、柿乡。渭南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基本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格局,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渭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亮点,在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更是创立了“大荔模式”。目前,渭南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34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88家,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合阳红提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韩城大红袍花椒、华县大葱等12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近水楼台先得月
交通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渭南承东启西、呼南应北,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有着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郑西、大西2条高铁在此并站交汇,6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22条国省道纵横交错,是进入西北地区的咽喉要道和全国交通、物流、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历史上,渭南一直是“京畿重地”,与西安地缘相接,经贸相通,也可谓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现在的渭南属西安半小时经济圈,根据两市政府正式签约的《加快西渭融合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两市从基础设施联通、产业战略联盟、商贸物流金融合作、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始密切合作,并不断取得新突破。依托郑西、大西高铁,制定了《西渭客运交通公交化运营方案》,在大西高铁线实行“一卡通”,两市之前开行车次达到77列,实现了轨道交通的公交化运营。渭蒲高速、渭玉高速、西潼高速改扩建和渭南至大荔一级公路等20个国省道升等改造项目建成通车。“研发在西安、生产在渭南、销售在全国”已成为众多企业的最佳选择。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渭南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潜力巨大,蕴含无限商机。
如果说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地处陕西东大门的渭南市,可称作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可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使渭南的触角一路向西,《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铺平了大中原的跑道,渭南承东启西,蓄势待发,开放型经济高地雏形已逐渐形成。周秦汉唐的京畿重地活力迸发,既让人领略了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新型城市的未来。
东秦大地涌春潮,美丽渭南绽新颜。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美丽渭南将展开雄鹰之翅,向着无限的可能飞翔!(渭南日报记者 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