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落选了,但我对胜选的干部很服气”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干部“不到年龄下不来,不犯错误下不来”。2007年9月10日调任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赵湾镇副镇长的袁文柱,在当年的乡镇换届中经历了他人生历程中的一次“浮沉”:先是以民主测评过半的乡镇“民主推 荐”干部后备人选身份进入乡镇长海选;在连闯县委全委会差额票选、组织部部务会差额票选两个“关口”后,在县委常委会“10选6”的环节中被“差额掉”,没能最后“胜出”。
“虽然我落选了,但我对胜选的干部很服气。”袁文柱对半月谈记者说,“以前县委书记和组织部长都不认识我,但通过这次初始提名权的改革,我也进入了组织考察的视野,因为表现相对优秀,组织这次还将我从桂花乡调任相对重要的赵湾镇。现在只要努力干,不愁领导和群众发现不了你!”
初始提名权的改革大大增强了干部任用的透明度,为安康市广大基层干部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向上”发展的阶梯。2003年以来,安康市、县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252人,其中县级24人,科级228人。报名参加公开选拔的干部达到4100余名。
32岁的唐洪波通过公开选拔当上了城关镇派出所所长。唐洪波说:“以前在乡上给我当民警的年轻人,如今和我一样站在一个起跑线上,通过公开选拔也当了派出所所长和指导员,有的甚至是80后呢!”
下得心服口服,上得自信坦然
现任平利县物价局局长的王太祥,曾是八仙镇党委书记。2003年由于计划生育统计率低而在当年全县民主测评和组织考核排名落后,被组织给予党纪处分和行政降级使用。虽然自认为在乡镇工作12年没功劳还有苦劳,但是毕竟是大家公认的工作没干好,王太祥对这种处理结果比较服气。后来由于在县委基层办副主任和经贸局党委书记的岗位做出了突出成绩,2007年元月份,依据民主测评结果和组织考核,他又当上县物价局局长。
安康市委出台了《关于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了以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为核心的干部淘汰机制和以任期制、到龄转任制为核心的干部正常更替轮换机制。安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崔光华说,长期以来干部管理只有原则性意见,缺少可操作性。为此安康市专门细化了8条标准界定不称职领导干部,6条标准确定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2条标准确定年度考核处于末位或者后位且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相形见绌领导干部。对本县区、本单位、本系统发生的重大事故和事件负有重要领导责任,有与领导身份不相符行为的,则属于不适宜现职领导干部。对认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相形见绌和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作出免职、降职、引咎辞职或者责令辞职的决定,分别予以改任、调整、待岗、离岗学习、离职分流、离岗退养和提前退休。
安康市敢于动真碰硬,震醒了一大批既无大功也无小过、虽无功劳但有苦劳、身体不好年龄未到、能力虽差资历很老、只想当官不想干活的庸官、懒官和“太平官”。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共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87人,其中降职8人,免职79人。调整年度目标责任考评处于末位且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科级领导干部10人。
在安康,“能下”的干部也并非丧失政治前途,只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有突出表现和贡献、群众公认度高,经过推荐考察,还可重新担任领导职务。近年来全市有22名被降免职干部再次被提拔任用,有的担任了重要部门、重点乡镇的领导。
“能下”干部有出口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这一新“官念”的形成不仅需要破除思想障碍,还需要为“退居二线”、“能下”的干部提供新岗位、搭建继续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
2003年以来,全市197个乡镇参加竞争上岗13127人,择优上岗8873人,4290名落岗人员实现了有序分流。在让不称职、不胜任、相形见绌和不适宜干部“能下”之后,市、县区抽调410多名“退居二线”干部参与中心工作,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救灾重建和处理突发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来在旬阳县工商联任会长的王国正,2006年51岁时退居二线,现在成为旬阳县净源饮料有限公总经理,目前公司不仅年收入百万余元,而且10多名下岗工人、30多名农民工和数名大学生在企业每月领到上千元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