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地质灾害严重省份,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更加剧了我省部分地方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同时地震也引发了多起次生地质灾害。如何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做好因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把因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登记。
记者:地震可以引起哪些地质灾害?我省因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灾情如何?请王厅长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登记:地震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地震除了直接破坏建筑物、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外,同时引起山体岩土体松散,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多种次生地质灾害。我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十五”期间的区划调查,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711处,直接威胁人口49.7万人,有20多个县城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截至5月21日,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因“5·12”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157起,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和近亿元的经济损失,造成倒塌房屋3065间、危房15038间、受威胁人员16743人。其中汉中市引发60起、宝鸡市引发23起。略阳县城凤凰山滑坡、宁强县青木川镇长沙坝村地裂缝、宁强县燕子砭镇子岭村青滩庙滑坡、南郑县杨春镇农丰沟泥石流、凤县西山村地裂缝、陈仓区虢镇南堡村崩塌等都发生险情,对当地居民、企事业单位造成威胁。安康、商洛、咸阳、铜川等市也不同程度的因地震引发了地质灾害及隐患点。
记者: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省国土资源厅在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登记:地震发生后,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部署及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次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积极应对,迅速行动,及时处置。一是在“5·12”地震发生当晚,我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连夜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保持上下信息和联络畅通。二是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震后地质灾害险情排查和灾情统计工作的紧急通知》,在加大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的同时,要求各地做好灾害险情的统计与速报工作。三是针对汉中市宁强、略阳、南郑县发生的地质灾害险情,及时派出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赴现场指导工作。四是迅速启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定了《陕西省因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方案》,动员和组织省地勘局、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等单位组成30多个排查工作组,目前正在汉中、安康、商洛、宝鸡、咸阳等市开展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排查和险情处置,争取在今年主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要险情处置任务。五是向受灾严重地区发放了20万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加大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干部群众防范意识。目前,市、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尤其是汉中、宝鸡等受灾地区的基层单位都集中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
记者: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当前和下一步重点做哪些工作?
王登记:这次地震过后,我省近期虽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但余震尚未结束,地震已经不同程度影响了部分地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我省已经进入汛期,在地震和强降水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密度和造成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的几率将明显增大,陕南地区尤其是汉中市既是这次地震受灾较重地区,又是我省地质灾害的多发高发区,同时还是我省汛期强降水地区,防治任务更艰巨。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抗震救灾的统一部署,为了进一步做好因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当前我们要抓紧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在汉中、宝鸡、安康、商洛、咸阳等受灾地区开展全方位、拉网式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这方面工作主要由省上派出的调查工作组承担。二是开展对重大险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处置和应急治理。三是加大对全省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察治理工作,今年省上2000万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按照重点项目很快下达市县,重点向汉中、宝鸡等受灾严重地区倾斜。四是积极促进灾后重建。进一步调查摸清因灾造成交通、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损坏和城乡居民住房倒塌、损害情况,对因灾造成的基础设施用地,灾后修建、改造搬迁用地,以及城乡因灾建房用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各级政府的统一安排,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积极提供服务,决不能因为建设用地影响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各地要按照规划先行、科学论证、节约集约的原则,做好生活生产项目和设施的选址布局。五是认真落实《陕西省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各级要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灾情速报、应急调查制度和突发地质灾害防抢撤预案,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开展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提高灾害易发区人民群众防灾能力。
记者:我省是地质灾害严重省份,请王厅长介绍一下有关地质灾害相关方面的知识,滑坡、崩塌、泥石流现象及造成的危害,面对地质灾害如何应急处置、如何自救?
王登记:地质灾害是对人类威胁比较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是比较常见和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现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和软弱带,整体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山石裂开后,在陡坡上又有临空面,就会砸落下来,这就是崩塌。而泥石流就是强大的水流将山坡上散落的大小石块和泥土,一起冲刷到低洼地和山沟里,形成一种黏稠的混杂流动体,奔泻而下。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是巨大的,比如在铁路、公路沿线,可能造成交通中断受阻,在居民点和企事业单位,可能造成房屋倒塌或掩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河流、水库,可能造成河道堵塞、库坝垮塌等。因此防治地质灾害是我们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责任,要充分认识其危害的严重性,一方面要加强监测预防,做好防抢撤预案,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灾害发生后要做好应急处置和治理,把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各级政府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高度重视,我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当地政府都制定了防灾的应急预案,省、市、县三级每年都要制定防治方案,进入主汛期后,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对全省灾害隐患点实行不间断的监测。针对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和原来隐患点的不稳定性,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和基层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责任,把每一个隐患点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制定明确具体的防抢撤和避让方案,一旦出现险情,要立即启动方案,按预定方案组织搬迁与避让。在第一时间让受威胁区域的群众撤离,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对确需治理的项目要尽快制定方案,采取工程的、技术的手段,筹措资金,积极治理。
在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之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搞好自救。如果房屋面临滑坡,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恋财物。山体滑坡时,不要沿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向滑坡体两侧跑。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泥石流沟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在灾害发生后,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发生滑坡、崩塌。基层单位或村组应立即派人将灾情报告给当地政府,迅速组织村民察看是否还有滑坡、崩塌发生的危险。注意察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要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员等等。
总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在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的基础上,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参与和协作配合,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辜负全省人民的厚望。(陕西日报 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