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大
唐芙蓉园内举行了陕派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
大唐芙蓉园成为陕西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
园内展演的众多来自陕西民间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了黄金周游人的眼球
西部网讯 10月1日下午3点,陕派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开幕仪式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揭牌庆典在西安大唐芙蓉园隆重举行,
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为积极配合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西安大唐芙蓉园本着打造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的目标,致力于本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挖掘,至今已成功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仓鼓乐”等一大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园内落户,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国庆当天,西安大唐芙蓉园陕派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大唐芙蓉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团经过对陕北、陕南、关中等地区进行详尽考察,慎重遴选后将众多的民间遗珍包括安康小场子、紫阳民歌、汉调二簧、跑驴、华阴老腔、牛斗虎、阎良新兴特技唢呐等闪落在各地的珍贵非遗文化项目,于9月29日至10月15日在大唐芙蓉园惊世再现,为国内外朋友奉献一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陕西民间艺术瑰宝大展演。
记者了解到,大唐芙蓉园还将举办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周,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艺术,在全国范围内打造首屈一指的非物质文化活动品牌,成为全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大唐芙蓉园最终将成为一个容纳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这里获得新生,代表中华文明的“陕派文化”将在这里崛起。
省市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及有关领导、众多艺术研究专家亲临今天的开幕式现场,感受这一文化盛事。据悉,大唐芙蓉园还作为“中国西部(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会”指定专场,承担起向国内外来宾展示陕西历史人文与陕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大唐芙蓉园陕派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指南
1、活动时间:2008年9月29日-10月15日
2、活动地点:曲江胡店
3、活动内容:本次活动以东仓鼓乐、安康小场子、紫阳民歌、汉调二簧、跑驴、华阴老腔、牛斗虎、唢呐特技、合阳提线木偶表演为内容,集中向游客展示涵盖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优秀文化遗产项目。
(1)东仓鼓乐
东仓鼓乐是隋唐皇室宫廷音乐的延伸,被称之为“音乐活化石”。一千多年来因种种原因,皇家宫廷音乐被流传于长安城内外,由无数的艺人口授心传保留至今。2006年,“东仓鼓乐社”正式落户大唐芙蓉园,自此,漂泊了一千多年的唐代宫廷音乐得到了保护,并在盛唐皇家园林中重现异彩。
(2)安康小场子
小场子是陕南一种在八仙桌(方桌)上表演的两人小歌舞形式。表演风格上,丑角以逗趣为主,表演泼辣,旦角含蓄。艺术风格是唱词说词诙谐幽默,插科打浑,动作洒脱,细腻缠绵。鼓乐伴奏,场面热闹。
(3)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其歌词借喻巧妙,风趣幽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旋律优美婉转,高腔唱法中游移于调式音级间的色彩性颤音唱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的传承依托于各种民俗活动,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
(4)汉调二簧
汉调二簧是陕南地方戏剧,是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
(5)跑驴
是一人执驴形道具扮骑驴妇女,另一人扮赶驴人的双人社火舞蹈。起源年代不可考,流传于关中乾县、榆林、延安等多个地区。
(6)华阴老腔
老腔,俗称“老腔影子”,源于华阴。老腔一反中国艺术温柔敦厚的面目,呈现出奔放而强悍的艺术风格: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致。
(7)牛斗虎
集民间舞蹈、中华武术、鼓乐、民间美术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以动物之间的争斗场面表现劳动人民“托物言志”的情感,主题以小见大、编舞语汇明确,层次清晰,表达了恶不压正,弱不惧强,敢于拼搏的思想内涵。
(8)阎良新兴特技唢呐
新兴特技唢呐,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曲调时而欢快、含蓄、优雅,时而高亢,激昂穿透力强,表演时而口衔刀具顶砖,令人心惊胆颤,尤其是那口鼻同吹八支唢呐并且吹气球的技艺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9)合阳提线木偶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合阳县独有的古老地方剧种,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1957年后为了和搬上大舞台由人扮演的大戏相区别,一度曾称为“线腔戏”。它的音乐、唱腔、道白、偶人造型及舞台艺术都别具一格。线戏的渊源十分久远,一般说法是“起于汉而兴于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