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当官要看水平 更要看人品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15 08:03

——西安市碑林区开展“官德”建设的调查

编者按
     西安市碑林区今年初率先提出实施“官德”建设,为“官德”制定了4大类、24项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得到全区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也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本报今日刊发此篇调查通讯,意在使全省各地组织人事工作获得启发,从而将中央提出的“坚持德才兼备、突出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落在实处。
     操万家心、跑千家路、解百家难、被誉为“小巷总理”的雁北社区党支部书记耿喜萍,“荣升”为长安路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几十年默默耕耘全区档案工作被誉为“老黄牛”的侯岁民,“进步”为档案局副局长;为全区统计工作撒满汗水、无怨无悔的施晓辉,以众口皆碑的良好“官德”被任命为统计局副局长……这些新近提拔的中层领导干部,个个让碑林区干部群众心服口服。
     破格提拔或优先提拔的这批干部,是碑林区采用“‘官德’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干部的结果。这套拥有4大项、24小项的考核体系,是碑林区今年推行的“官德”建设的核心,在全省也是首创,具有重要的试验示范意义。

首创24项“官德”评价体系

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有的人能洁身自好、清正廉洁,而有的人却身陷泥潭、腐化堕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官德修养、思想境界的不同。碑林区委书记史晓红认为,官德就是一个领导干部做人做事的品质和水平。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因而当前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十分紧迫。
     近年来,碑林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07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在西安各区县中率先突破10亿元大关,09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94亿元,连续两年荣获全省五强区和西安市目标考评一等奖。为进一步提升全区综合竞争力,碑林区站在未来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始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官德”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今年年初,碑林区委组织各层面的党员干部反复讨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手将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导向细化为24项“官德”评价指标体系。
     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瑜民掰着指头详细介绍了“官德”评价体系的24项指标:“政治品德”包括“理想坚定、党性鲜明、宗旨牢固、公道正派、团结统一、发扬民主”;“职业道德”包括“真抓实干、勤政为民、开拓创新、敢于负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家庭美德”包括“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敬老爱幼、亲朋友善、邻里融洽、生活严谨”;“社会公德”包括“宽仁厚德、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坚持正义、崇圣亲圣、情趣健康”。这24项指标,使抽象化的“官德”考核有了具体的评判标准。
     今年5月25日,碑林区委召开了“官德”建设研讨会,来自省、市、区和街道、社区的各级官员、专家学者、党员干部、社会评论界人士以及干部家属代表50多人,围绕“官德”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6月12日,碑林区委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官德”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用2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官德”教育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官德”修行、考评、运用的相关机制,打造一支能够彰显碑林形象、实绩突出、人格高尚的领导干部队伍。
     碑林区委要求,今后组织部门在干部考核考察中,要按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的评定结果,如实记录干部的考察结论。对于全部评价“优秀”的,优先提拔重用;对于“较差”票超过1/3或“一般”与“较差”票合计超过1/2的,不予任用。这样,就对干部的摸底考察有了鲜活、具体、明确的评判标准,开创了以“官德”考核重用干部的先河。

“做官先做人”的“官德”大讨论

“官德”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碑林区上上下下引起强烈反响。
    8月12日,区委常委会召开务虚会,专题研究“官德”建设,区委书记史晓红、区长董劲威等常委们围绕在全区营造“重德、崇德、厚德、行德”的浓厚氛围展开热烈讨论,在充分交流中统一了思想,形成了“要做官,先做人”的共识。
     与此同时,碑林区各街办、各部门的领导班子相继召开了64场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官德”建设议题。南院门街道开展了“官德”标准大讨论活动,分层面制定出处级、科级、社区负责人的“官德”标准,注重在实践中增强责任心和执行力。张家村街道实行了“七联系”制度,即每个领导联系一个社区、一个文明单位、一个驻地学校、一个重点项目、一个帮扶对象、一个老党员、一个非公企业。区民政局用提升境界、提升标准、提升效率的“三提升”活动开展“官德”建设。长安路街道推行党工委“提醒函”制度,对无故不参加党内活动、党内会议的人员进行及时书面提醒;对廉政方面存在苗头性问题的人员进行警示提醒;对党建工作落实不力的人员进行督促提醒;对街道重要工作完成情况不理想的人员进行整改提醒,要求领导干部做到“对上对下一致,人前人后一致,言论与行动一致”。
     在“官德”建设教育活动中,碑林区召开了多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通过领导干部“碑林周末大讲堂”、“碑林夜校班”等教育平台,举办“官德”建设系列讲座。区上在《碑林信息》、《组工通讯》、党建网站开辟了“官德”论坛,举办了“官德建设之我见”征文演讲和红歌赛、书法展、体育比赛等活动。区委宣传部结合全区“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官德”建设开展了“远学全国英模、近学身边十大楷模”主题教育活动,编发了《楷模之歌》一书,让“碑林区十大楷模”、20名“创新之星”、38名“新风之星”等碑林人熟悉的身边崇高“官德”形象触动人、感染人、激励人。
     8月中旬,碑林区按照《2010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对去年4月以来新提拔的48名33岁以下的科级干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这些新提拔的干部不仅围绕“官德”建设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互动讨论,而且被派驻区信访大厅接待上访群众,现场感受基层群众的呼声;走进敬老院和智障孩子家园,亲身体验人间冷暖;深入街道、社区与保洁员一同清扫垃圾,零距离感受生活艰辛,让他们在各种生活体验和道德实践中磨砺“官德”。
     区上组织处以上领导干部旁听案件审理、参观看守所,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干部的民本观念和廉政意识。在各单位领导班子中开展了“四看四查四比”活动,即看政治品德,查党性观念,比道德修养高不高;看职业道德,查履行职责,比宗旨意识强不强;看家庭美德,查和谐生活,比伦理观念明不明;看社会公德,查作风形象,比群众评价好不好,以此促进“官德”水平提升。
     通过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官德”建设教育活动,全区各级干部进一步明确了“做人与做官、品德与才能、感情与原则”三种关系,引导干部更加珍爱声誉、珍惜形象。

建立“以德为先”用人新机制

碑林区围绕“官德”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通过了“官德”指标体系的考核,领导干部的“提升”还须过老百姓的“官德”关。凡提拔使用干部时,碑林区就将“四德”《考察预告》和《民调公示函》,提前张贴在拟选任干部所在单位和居住社区,公布考察对象、考察方式及监督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同时,碑林区还创新“考德”机制,要求干部将“德”的表现如实记入个人述职报告,并在民主测评大会上公开“述德”,各评价主体结合“述德”和日常掌握的实际情况,对照《“四德”民主测评表》逐一评价。在此基础上,区委还派考察组深入干部居住社区、家庭邻里,采取走访座谈、发放调查表等方式,详细了解其孝敬父母、夫妻关系、邻里关系、社会交往等情况。
     “官德”的养成,既要靠自我约束,也要靠严格监督。碑林区通过完善常态管理,强化民主监督,着力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
     在坚持“生活圈”、“社交圈”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碑林区还制定了详细可行的《领导干部社区评议办法》,通过“一卡”、“一箱”、“一岗”、“一线”、“一员”畅通民意征集渠道,让日常生活中群众看得见、常接触、易了解的干部所作所为“全面曝光”,增强了评议干部的真实性、实效性。
     碑林区委还建立了“约访谈”制,由组织部长核实掌握干部在管钱用人、执法执纪、职务升迁等关键岗位、重要时刻的“四德”表现,及早发现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今年以来,区委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长已与117名干部进行了“约访谈”,其中,有8次是针对群众反映的提醒谈话。
     采访中,史晓红对记者说:“碑林区‘官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推出和一整套监督约束领导干部‘德行’新机制的建立,彰显了碑林‘以德为先’选人用人的新气象,其目的是要把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确保碑林区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始终走在西安乃至全省前列。”(陕西日报)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