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事关农村和谐发展、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大事,以“难点村”、“薄弱村”治理工作为突破口,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监督机制,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全局把握 从基层抓起
2009年2月,全国“难点村”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省委、省政府站在 “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高度,把“难点村”治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省委书记赵乐际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做到工作再忙,抓治理的劲头不松;困难再多,抓治理的决心不变;经费再紧,抓治理的投入不减。省上同时调整充实了省村务公开协调小组,由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正永担任组长,迅速制定工作方案,及时动员部署,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抓好治理工作。
省治理工作开展后,全省通过深入调研、全面摸底,共排查出314个“难点村”、2900多个“薄弱村”,约占全省村总数的12%。这些村普遍表现出“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带动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致富路窄,集体收入微薄;村务管理混乱,矛盾纠纷突出,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有效监督。为此,我省开始在全省探索、推广村民监督委员会这一有效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
2006年9月,澄城县杨家陇村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村民监督委员会,强化了对村级事务的监督管理,使该村由群众意见较多的“薄弱村”转化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示范村,渭南市全面推广这一做法。2009年以后,省委、省政府在总结渭南市两年多实践的基础上,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和深化村民监督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全面推广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并采取措施保证了这项制度的规范运行、完善提高、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共建立村监委会27030个,占村总数的98.7%。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我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解决了村务不公开的问题。村监委会列席村“两委”会议,参与村务研究的全过程,防止村务工作“暗箱操作”,并及时向村民做好宣传解释;对村务公开内容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公开及时、真实、全面;村务公开后,收集、反馈村民意见和建议,便于今后改进完善。村监委会通过参与决策商议、监督决策落实、评议实施结果,实现了事前介入、事中把关、事后评价的全程监督,使监督瞄得更准、跟得更紧、落得更实。长武县部分村过去村务公开不规范甚至不公开,村民对此意见很大,县乡工作组曾多次驻村指导,效果都不理想,形成“翻烧饼”现象。村监委会成立后,协助村“两委”做好财务审核、村务公开和村民思想疏导工作,监督村委会实行“阳光村务”,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81个问题,村情、村貌和民情、民风发生了根本改变。村民们感慨地说:“国家给钱又免税,先要建好监委会。”目前,我省村监委会列席村“两委”会议106108次,审核村务公开事项82829项,督促公开14456项;监督村级重大事项44646件,纠正5529次,有效维护了村务公开的严肃性。
二是解决了管理不民主的问题。村监委会围绕推进民主管理,督促落实“一事一议”等制度,确保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实现了村务管理由“干部包办”向“由民作主”的转变。泾阳县北峪村在建设葡萄基地的过程中,由于群众对土地流转存在疑虑,村“两委”根据村监委会了解和反馈的情况,先后召开了33次党支部、村委会、村监委会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形成成熟意见,提交村民会议决策,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当年就建成近5000亩葡萄园,成为我省土地流转的成功范例。柞水县石瓮子村多年来一直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村监委会抓住群众最关心的财务问题,逐笔清理和公开村民意见大的账目,消除了群众疑惑,缓解了干群关系,当年就实现了“零上访”。去年以来,全省村监委会共提出合理化建议64162条,有47655条被采纳,被群众誉为“活的意见箱”。
三是解决了干部不廉洁的问题。村监委会通过督促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做到按章理事、依法办事、干净做事。特别是监督落实村委会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村民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有效地防止了村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平利县正阳河村过去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民上访不断,村监委会协助县乡工作组对村财务进行清理,查出不合理开支3万余元,使违纪村干部受到严肃处理,村民群众拍手称快。去年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落户户县庞光镇。当年5月,该产业基地主干道拓宽,涉及征用该镇乌西村大块土地,该村村监会从一开始就及时介入,对开发占地补偿款的分配、青苗款的落实、地面附着物的评估及资金的发放等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要求召开群众大会,制定方案,再予以公示,最后在各方签字后,由银行直接将存折发放到群众手中,让干部事干得明白,群众钱拿得明白。2009年,我省村监委会共组织召开评议大会24966次,评议村干部52213人次;协助有关部门对53800多名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根据村监委会提供的线索,1118名村干部受到警示训诫、55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46人受到司法处理。
村监委会的推广,有效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搭建了预防和治理“难点村”、“薄弱村”的新平台,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采取有力措施 多方协作推进
我省在治理“难点村”、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坚持多管齐下、分类施治,部门协作、整体推进,使“难点村”、“薄弱村”治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抓班子,夯实组织基础。建设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是抓好“难点村”、“薄弱村”治理的重要前提。在全省村级党组织和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省委、省政府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实行“联市包县抓村”责任制,精心组织实施,圆满完成了换届选举任务。一批“薄弱村”班子得到加强,部分矛盾突出的“难点村”也选出了群众信任的带头人。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省村级党组织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确定四个档次,进行量化考评。目前,全省一、二类村级党组织由211个增加到1048个,增长了3.97倍;四类村级党组织由 16812个减少到 7332个,减少了56.4%,形成了“干有标准、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创先争优机制。同时,我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在全省1745个乡镇、街办全部建立了民政工作站,共落实行政事业编制5791人,强化了基层治理“难点村”、“薄弱村”工作的组织基础。
二是抓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解决“难点村”、“薄弱村”问题的根本出路。从“十一五”开始,我省采取“省抓示范县、市抓示范乡、县抓示范村,带动贫困村”的“三抓一带”模式,实施“一村一品”兴农富民工程,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今年我省财政拨付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一村一品”生产补贴。目前,我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已达2168个,从业农户112万户,从业人员235万人。全省300多个无特色产业、发展缓慢的“难点村”、“薄弱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3%。
三是抓帮扶,破解贫困难题。帮助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的村尽快脱贫,是解决“难点村”、“薄弱村”问题的有效途径。今年,我省在继续实施“两联一包”对口支援贫困村的基础上,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启动了“千企千村”对口扶助行动,计划三年内动员组织全省3000家规模以上企业结对帮扶3000—5000个村,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途径,帮助这些村脱贫致富,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再增收1000元的目标。省上已成立10个督导组,对此进行检查督导。目前,已有2620家企业与3000个村结对,共投入帮扶资金4320万元。同时,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市县配套1.2亿元,对30万农村教师、医生、农技员等七类人员进行培训。2009年,我省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120多万人次,带动629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转移。
四是抓社区,提升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是“难点村”、“薄弱村”治理的重要内容。2008年,省委、省政府把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列为“民生八大工程”之一,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资金扶持等措施,计划五年投资27.6亿元,在全省45%以上的村建成集“管理、教育、服务、活动”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目前,我省已完成投资10.3亿元,其中省财政投资7.2亿元,建成社区服务中心3600多个,改建、扩建村级活动场所8000多个,直接用于“难点村”建设资金4260余万元,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62个。目前,我省3200多个“难点村”、“薄弱村”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中314个“难点村”已有156个治理达标。(陕西日报 记者 卓九成 杨月清 通讯员 李 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