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之年,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的一组组数字令人振奋: 1至5月,240个省级重点续建和新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50亿元,33 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25亿元,各市(区)165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16亿元,50个省级重点新开工项目中的31个已经开工,市级702个重点新开工项目开工率达到64.4%……
成绩固然喜人,但隐藏在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土地供应偏紧、信贷资金支持不足、建设成本提升、配套设施滞后,这些仍然是我省项目建设的短板和瓶颈。6月20日,省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听取了全省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的专项督查汇报,省长赵正永明确表示,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进程中,在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下,投资拉动在较长时间里仍是我省的重点工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多给项目建设开“绿灯”
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今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力争突破1000亿元,这需要各级各部门及时确定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并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按期开工建设。
应该说,今年以来重点项目开工率高、建设稳步推进、先进装备制造能力提升项目投资增长快的特点,饱含了各级政府的大量心血。西安市对重点项目挂“绿卡”实施保护,宝鸡市将项目前期费提高到 3000万元,渭南市给重点项目派驻特派员等,不一而足。
省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指出,从招商引资到政策优惠、环境评估、土地供应、贷款融资等各个方面,各级政府都要给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保证项目一路“绿灯”开工建设。不仅要主动多开“绿灯”,更要善于开“绿灯”,真正把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用好用足用活,全都转化为项目建设的有力推手。
解决好土地和资金制约
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工建设,都必须有土地和资金的保障。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既要保红线,又要保发展”已成为国土部门不得不面对的双重压力。省国土厅表示,在不超过国家计划指标、不违反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将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盘子挤一点、用好各类支持倾斜政策在省内调剂一点、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国家用地指标奖励一点的 “三个一点”,是宏观上一种可取的办法。管理方面,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土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整合利用关闭矿山、废弃工矿存量土地解决部分矿业用地指标,防止土地闲置浪费、探索实行流动土地储备机制等,也是省级国土部门可以采取的方法。
面对信贷规模继续收紧的宏观形势,我省也在积极为项目资金落实出主意、想办法——在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快资金下达力度、督促各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的同时,陕西也在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利用银团贷款、委托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并充分挖掘民间投资潜力,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据统计,今年以来,我省民间投资已经实现了高点起步、高位运行。
亮“黄灯”也是为了项目建设
针对个别项目长期不能实质性开工的问题,会议要求,要在详细了解原因、积极沟通衔接、加强协调服务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倒排工期、夯实责任,如果业主还不能实质性开工,就要实施项目预警,下发加快项目建设的通知书,用“黄灯”警示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必要时严格启动项目退出机制。(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