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民生工程:让三秦儿女生活更幸福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5-06 08:08

五年光阴,转瞬即逝;五年发展,精彩华章。
      陕西生产总值从2007年首次跨越5000亿元到2011年实现12391.3亿元,经济总量和投资总量双破万亿……五年巨变,陕西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强大保障。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破万元到2011年的18245元;从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到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0余万人……五年实惠,记载着民众对生活改善最真切的感受。
      民生工程从40个领域增加到100个领域,民生投入从2010年突破千亿到2011年创下2346亿元历史新高,兑现着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的庄严承诺……五年充盈,印证着陕西执政者对三秦百姓庄严承诺的践行。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实现巨变的五年。一组组数据,体现的不仅是省委、省政府为民谋福祉的决心和行动,更幻化成为百姓心中诸多摸得着、看得见的幸福感受。

幸福一:“早餐工程”惠民生

4月28日早晨7时40分。阎良关山镇老王小学。
      三年级的教室里,传出孩子们整齐稚嫩的朗读声。5分钟后,早餐铃声响起,负责给全班52位同学领取早餐的房沙乐和房奥跃两位班干部,很快从学校餐厅领回了装有热牛奶和鸡蛋的塑料桶。“开饭喽!大家从第一组开始排队领饭。”班主任孙璐话音刚落,教室里的孩子们雀跃起来,尽情地享受着营养早餐的快乐时刻……此情此景,乃全省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
      2006年起,为提高农村孩子体质,改善其营养结构,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蛋奶工程”。从最初的贫困家庭孩子享受,到覆盖每一个入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孩子和城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蛋奶工程”给孩子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营养改善。如今,全省“蛋奶工程”实施学校已达8496所,“蛋奶工程”受惠学生达220.7万人。
      民以食为天。在孩子们早餐营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市民身边的“放心早餐”,不仅经济实惠,还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居民的基本需求。继“蛋奶工程”和“放心早餐”后,我省各地又相继推出“放心馒头”、“放心肉”,以及“菜园子”直通“菜篮子”等工程,在更大范围为人民群众健康编制了一张“放心网”。

幸福二:安居工程暖民心

今年“五一”,家住黄陵县仓村乡南河寨村的马建柏一家,过得格外舒心和欢喜……
      原来,南河寨村地处黄陵矿业的矿区内,环境差,也易出事。2007年被列入扶贫五年计划搬迁村以来,全村600户人家都搬迁到了统一规划好的新区楼房。如今,老马的新家是一层五间房,客厅内崭新的时尚布艺大沙发,米色的地板砖衬得房内光线明亮洁净,屋内还安装了时下流行的新式暖气。为了帮助村民解决生计,矿上优先录用搬迁村的村民。“家里有20亩地,种些包谷、果树可以卖钱,儿子又在矿上打工,以后日子美着哩。”老马憨厚的脸上洋溢着美滋滋的笑容。
      陕北的老马为乔迁新居乐开怀,居住在西安泰和居小区的白金珍,幸福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已经66岁的白金珍和老伴,原来一直居住在破烂不堪的“蜗牛房”,自去年底住上两室一厅保障房后,再也不用为“夏热冬寒”犯愁了。如今,儿女都已婚嫁,老两口的晚年很是幸福,没事就和小区里的老人们一同唱歌、跳舞。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从扶贫到移民搬迁,再到保障房建设,我省在解决和改善群众生活和居住方面,其力度和成效可谓前所未有。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省累计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7513个,实现325万贫困人口脱贫。2011年,陕南三市28县240万人的移民搬迁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加之陕北扶贫移民搬迁,陕西移民人数将达到279万人,远超三峡移民的规模。同时,保障房建设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仅去年就新开工建设48.13万套,达到目标任务的107%,这些引以为傲的数据,无不体现出执政者的魄力和改善民生的坚定信念。

幸福三:医保政策解民忧

不仅要让居者有其屋,更要让病者有其医,这是陕西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姬顺德,户县石井乡辛栗村村民。2009年,当他查出患有心脏病后,一家人很是着急。但由于费用问题,一直未能进行手术。今年得知省城医院对心脏病手术报销比例提高了,最近从县医院转到了西安的大医院准备手术。“现在政策好得很,国家给报销50%。放在以前,‘小病挺,大病扛’,肯定就不做了,太花钱了。”姬顺德道出了广大农民朋友共同的心声。
      从2007年到2011年,我省各级政府卫生投入逐年增长,用于农村卫生、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比重逐年加大。医改启动三年来,全省先后投资13.58亿元,安排县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142个,竣工90个。投资11.63亿元,安排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急救、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59个。
      为了填补医疗保险的“制度空白”,解决城镇“老、残、穷”等弱势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我省2007年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将城镇非从业居民、中小学阶段学生、乃至农民工子女等都纳入了自愿参保的范围。
      2007-2011年,也是我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保基金征收大幅增长、养老待遇提高最多的五年。截至2011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2495.7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经验做法,更是创新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

幸福四:教育工程顺民意

社会要发展,教育是根本。5年来,我省在提升教育方面更是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成效显著。
      高陵县下岗职工做小生意的侯西霞,提起5岁女儿今年上幼儿园的事,高兴得合不拢嘴。“高陵县实施15年免费教育,对咱平头百姓来说真是件大好事、大实事。我和爱人下岗后都在外打工,孩子上幼儿园每年保教费加上其他费用,要花1200多块钱。现在免掉了保教费,一下子感觉负担轻多了。”
      从今春开学起,高陵县从幼儿园小班一直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都不用交保教费、学杂费和学费。15年免费教育在高陵县全面启动实施,对高陵县近4万名幼儿、中小学生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让人欣喜的“大礼包”。
      2008年,神木县就把教育作为优先工程,率先实施不受户籍限制的12年免费教育,并给所有寄宿生每人每天5.5元生活费补助;宁陕县也于2009年在全国贫困地区率先推行高中免费教育,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目标,去年又将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学前三年幼儿的保教费免除……
      从陕北到关中,再到陕南,我省各地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不断创新,2007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8年秋季,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免费上学。随后,一系列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有力地推进了全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受教环境。

幸福五:生态改善映民声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陕西是“黄天厚土”的代名词。曾经是荒山秃岭,沙进人退的陕北,如今在“生态陕西”建设中,陕西绿色十年向北推进400公里。5年来,平均每年造林50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近一个百分点,不仅让绿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还成为陕西的一张新名片。
      曾经排队靠车送水生活的西安人,如今拥有东有浐灞生态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秦岭都市森林,北有汉城湖秀美城市。2011年,世园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向世人展示了这座内陆城市独有的风情魅力,诠释了“春满长安”的诗情画意。信步曲江南湖畔,漫步浐灞生态园,随处可见的绿地草坪和绿色景观,不仅让西安人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惬意与幸福,还让外地人由衷地惊叹西安的巨变。
      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达41.42%,渭河流域、秦岭生态功能区、汉丹江水源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各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陕西以退耕还林、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整治为主的生态建设正逐步向纵深推进。
      扶贫、教育、住房、医保、生态……三秦的巨变和人民群众对民生的幸福感受不一而足,虽然大家对幸福的体验各不相同,但窥一斑可知全貌。五年的巨变,不仅渗透在老百姓的生活里,也浸润在老百姓的幸福中。(陕西日报)

 

 

 

 

 

 

[ 打印 || 关闭 ]